【大紀元10月14日訊】(BBC中文网特約撰稿人 吳貫之10月13發表)不予置評、無可奉告、不方便接受訪問,等等,都是常听到一些用來拒絕傳媒訪問的慣用語。而最近的一次有關在英謀生福建人現況的專題采訪,英國福建總商會一位會長卻竟說,要“三緘其口”,不談有關問題。
“我三緘其口,亦希望你們媒體三緘其口,不要采寫有關題目,還請放他們 (福建人) 一馬吧!”這位現職律師的會長煞有介事地說。
不開門見山說清楚,讀者還以為這种說話必是來自慣性地拒絕西方媒體采訪的中國官員之口的。可以理解,中國官方因為一向不信任外界傳媒,加上在無須向公眾問責的政風下,也難孕育尊重傳媒与跟傳媒合作的開明態度的。
但在英國普遍重視新聞自由的社會里,一位福建人社群的領導人物卻要求媒體不要報導在英福建人的境況,似乎便難令人理解的。
在追問下,他解釋這個“三緘其口”立場的理由是 — 在英國的數万福建人,因相當多都是非法入境在英謀生,傳出的又總是坏消息多,好消息少。他認為西方傳媒的作風最愛坏消息,「坏消息才賣錢嘛!」
負面報道
他說,這些年來關于偷渡、遇害、求庇、黑工、罪案等報導,令人們對福建人的印象坏透了。
「若要談,結果下來又是另一篇負面印象的報導出現。既然如此,所以我几年來已完全謝絕傳媒提出的采訪要求了。」
他更說,英國主流媒體對中國人的報導一般都帶有先入為主的有色眼鏡看待中國人的,有關的報導負面多正面少。
驟耳听來,這番見解也頗發人深省,但亦帶引出一些生活在西方的華人對傳媒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問題。
西方媒體功能
民主社會里,公眾享有知情權,傳媒是反映社會真實的公器。新聞報導崇尚客觀公正,至于事情的好坏則屬事情本身的屬性使然。坏便坏,好便好。只有扭曲了的報導才會好說成坏,或坏說成好。
作為媒體,專業守則是不論事情好坏,只要是社會人士關注的,具新聞性的,便該如實反映報導,并不能影響事情本質,簡單直截不過。
如果傳媒不盡其職,卻行自我約束自行過濾,不給人們了解真相,人們便因缺乏訊息或數据不确而達致不确切的印象,結果普羅大眾受蒙蔽了,決策者也能有机可乘自欺欺人,假大空諸种問題便可能應運而生。在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度,這便屢見不鮮。
遠的不說,就說去年年初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疫情爆發初期,中國官方便曾一度力圖掩飾事情的嚴重性,并壓制傳媒的有關報導,令致本國及外圍地區 (包括香港) 及一些國家未能及時防范,為禍巨大。中國政府初期的壓制消息處理手法遂受到國際批評非議。
若坏消息經常傳出,受眾自然在潛移默化中,久而久之形成對報導主體的負面印象。反之,好消息頻傳,也累積較佳印象。
不過,坏消息也不一定全是坏事。對于事情或群體本身而言,因為事情坏或形象坏,有可能促成外界壓力或內在求變,帶來改善或自強不息。一段日子后,好消息又出現了。
禍福相生
試舉英國有關一些福建人的不幸消息來說吧。2000年多佛港58名偷渡入境福建人在貨柜車內悶死慘劇以至今年年初莫克姆灣二十多名華工拾貝遇溺慘案,經英國傳媒廣泛報導,引致社會各界熱切關注偷渡引起的人身安全問題及黑市勞工遭受剝削和勞工安全等問題。
形象或許是坏了,但也帶來改善問題的一些正面后果。至少,堵截偷渡措施加強了,減少了寶貴生命的無情浪費; 勞工安全措施加強了,減少了寶貴生命的無情踐踏…。
假若相關人士及傳媒都一直對這些事態三緘其口處理,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話,那么社會人士便無從知道真相。
這樣的話,一些弱勢群體又從何受到保障? 社會上的一些失誤又從何改善? 社會又從何進步?
當然,社會大眾面對的問題,社會大眾自會解決。如何解決,不是傳媒的責任。傳媒亦不能包攬傳媒以外的其它社會功能,例如改革改造、厘訂決策、維護法紀、教育教化等等,這些都將由立法、司法、行政、監察、教育、宗教等等職能部份各有分工,制衡運作。
傳媒的角色就是說真話。不多也不少。坏消息不說,好消息才說,那會是什么體制下的傳媒呢!自由民主社會里,傳媒不會對某些惹人關注的社會問題“三緘其口”,更不應亦不可那樣運作的。假使有,也終會被讀者觀眾以至社會唾棄及淘汰。(//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