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3日訊】/【大紀元時報駐亞特蘭大記者海倫報導】海外華人藏龍臥虎﹐本報駐亞特蘭大記者在東北同鄉會的活動中就偶遇了這樣一位中國電影界的著名導演——周予先生。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八掛炒作充斥娛樂圈的時代﹐我們想讓周先生來談一談他的想法。
記﹕周先生您好。現在人們聽說有第四代﹑第五代導演之說﹐那您是被歸為哪一代的呢﹖
周﹕幾代之說並非嚴格的講法。有人把我歸為第三代﹐中國第三代導演大都是第一批從電影學院畢業的學生。我沒有上電影學院的幸運﹐比他們從影略早一些。
記﹕那您能談一下您的經歷嗎﹖
周﹕我是河北豐潤縣東馬莊人。早在中學時代我就到太行山區﹐當時是國共合作時期﹐那裡是第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當時北方大學在那裡創辦﹐我就是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開始我的藝術生涯﹐學習戲劇與音樂。當時演的都是秧歌劇和白毛女這樣的歌劇。導演電影是我從部隊轉業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以後開始學習的。我的第一部電影作品[路考]完成後不久文革就開始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該片中的主人公被定性為中間人物﹐而非英雄人物﹐所以審查沒有通過。十年文革﹐不堪回首﹐我的藝術生涯也被耽誤了十年。文革結束後我相繼拍攝了[北斗]﹑[杜十娘]﹑[莫愁女]﹑[直奉大戰]等影片。每部影片中都注入我大量的心血—–每一部戲前我都要閱讀所有可能得到的有關資料﹐每一場戲﹑每一個鏡頭我都會仔細琢磨應該怎樣去表現﹐所以得到的結果也比較成功。
記﹕後期您也拍了些電視劇﹖
周﹕是﹐比如[少帥春秋]。在電影人中有種說法﹐認為電影的藝術水準高于電視。我認為這是一種偏見。電視的表現力其實比電影要強許多﹐比如在表現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廣闊的社會生活上﹐多集連續劇的表現力是電影所望塵莫及的﹐真正的史詩往往用電視比用電影更能完整的表現。有史以來真正成功地把名著搬上電影銀幕的我看不多﹐[亂世佳人]算一部吧。
周﹕現在中國娛樂圈很多人就奔“錢”去了。為了錢﹐娛樂片充斥市場。為了娛樂﹐也就出現了很多的“戲說”戲﹐對真正的歷史隨意篡改—–這是我最為反感的。現在有的投資方看劇本﹐往往是看到有武打﹑性﹑凶殺﹐搞笑等幾條立馬就投資﹐因為能賣座。正經的歷史片﹑人物傳記等反而很少有人感興趣。另外﹐一些電影一味的追求視覺效果﹐整部影片沒有衝擊到人的心靈﹐只是刺激了人的感官﹐作為藝術探索當然可以﹐作為電影藝術的整體來說﹐我看可能是走了歪路。我認為真正的電影藝術還是要講生活的深度﹑講揭示人的心靈﹑要反映豐富多采的社會生活。
記﹕您今後有何新的創作計劃﹖
周﹕我與一位李白專家合作花了七年時間創作了三十六集電視連續劇[詩仙李白]的劇本﹐于近期收筆﹐很得業內專家的讚賞…李白是一位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著名詩人﹐把他與他的傳奇故事搬上銀屏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目前這部戲還在籌資之中。今後也可能會和美國的影視業同仁合作拍片﹐共同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記﹕謝謝您﹐同時也祝[詩仙李白]能拍攝成功。
周﹕謝謝。◇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