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中國教育發展六論

喬新生

標籤:

【大紀元10月12日訊】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當前,義務教育不斷鞏固,高等教育逐漸普及,中國的教育事業正在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但是,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令人深思的現象:教育的規模越來越大,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可是教育的品質卻越來越令人擔憂,有關教育問題的投訴也越來越多。中國的教育將何去何從?

傳統的有教無類思想與教育的產業化

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曾經說過,“有教無類”。在他的教育實踐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論語•述而》)然而,隨著教育產業化口號的提出,教育成本大幅度提高。許多家境貧困的學生因為交不起學費而被迫輟學。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嚴峻考驗。儘管教育部官員公開說明,教育主管當局並沒有提出過教育產業化的口號,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教育產業化現象比比皆是。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公益性辦學模式,獨具中國特色的教育產業遍地開花。中國的教育在高速發展階段,突然迷失在十字路口。未來的中國教育將會怎樣發展?

即使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教育投入仍然是政府的重要義務。在有些國家政府的財政預算中,教育撥款佔有很大的比重。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教育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公共產品。教育投資週期長、規模大、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僅僅依靠個人或者社會團體的資助根本無法實現教育的普及。所以,政府必須投入大量的經費,實現國家的教育目標。

既然教育投資具有公益性,而教育產品具有明顯的公共產品屬性,那麼,在教育投入和產出的評價上,就不能沿用傳統的市場模式,而應該按照公共產品的經營和管理模式對待教育機構。比如,在經費的投入上,不僅僅要考慮到效率問題,而且還要考慮到公平問題。在經費的籌措和使用過程中,在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由權威性的機構按照國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規進行獨立的運作。

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衡量我國當前的教育管理模式,就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譬如,我國當前教育機構的設置,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對教育的不同需求,教育機構過分地集中在少數發達地區。在教育經費的投入上,目前也存在著嚴重的失衡問題,少數重點大學每年獲得巨額的教育撥款,可是絕大多數普通院校卻難以獲得正常的教學經費,一些大專院校不得不靠自籌資金彌補辦學經費的不足。中國的教育已經進入到了“損不足以補有餘”的地步。解決這些問題,當然不能依靠市場的力量,而應當由政府儘快轉變教育思想,重新考慮中國教育未來的佈局和發展戰略問題。在我看來,以前政府在教育領域實行的“抓大放小”方針已經嚴重壓縮了絕大多數普通高校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新一屆政府應當儘快調整發展思路,重新進行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

教育產業化曾經是懸在中國教育機構頭上的一柄達摩克利斯劍。它讓中國的教育機構忘記了自己的使命所在,前仆後繼的湧入市場大潮之中,利用自己長期積累的品牌效應獲取超額的壟斷教育利潤。在一片繁榮的背後,是中國教育方向的迷失。所以,中國教育的發展,必須首先實現教育機構的科學定位,防止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誤入歧途。

高等教育的平民化與傳統的精英教育思想

應該看到,世界各國的義務教育不斷深化,非義務教育不斷普及。在一些國家,大學教育已經成為平民化教育。我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高等教育規模已經越來越大,上千所普通高等院校已經擔負起了為祖國培養專門人才的重任。但是,必須承認,與我國的人口基數相比較,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仍然偏少。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儘快適應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標,中央政府作出了大學擴招的決定。現在看來,大學擴招固然可以滿足更多優秀青年繼續深造的願望,但是,由於中國大學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陳舊、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所以,大學擴招所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教學品質整體下降。許多大學忙於完成擴招任務,沒有從根本上考慮如何改變教學模式和教育思想,而是簡單地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規模放大,結果導致出現了許多不應有的教學事故。

大學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專門教育。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礎,大學教育越普及,未來的精英教育基礎就越扎實。但是,如果基礎不牢,大學教育品質不高,那麼,所謂的精英教育也就缺乏根基。所以,在大學擴招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教育領域的豆腐渣工程。事實上,中國當前高等教育中出現的許多腐敗問題,都與大學的盲目擴招有關。

平民化教育不等於降低品質的教育。中國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應當是立足於中國國情的平民化。在這個過程中,應當首先提高大學自身的素質,不斷地充實師資力量,建設必要的教學設施,然後才能根據實際情況擴大招生規模。中國當前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既損害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聲譽,也為未來的精英化教育埋下了禍根。有關決策部門應當認真反思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大躍進”問題,扎扎實實地建設中國的大學教育基地,而不是通過盲目擴招實現高等教育的平民化。

現在,教育主管部門正在進行高等教育的評估工作。這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如果沒有擺正教育平民化與精英化之間的關係,沒有看到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那麼,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難以收到實效。

教育的自主性與教育的行政干預

當前,中國教育機構面臨著雙重的壓力:一方面,教育經費短缺促使教育機構不得不運用市場的手段籌措經費,教育機構面臨市場的壓力;而另一方面,由於教育機構仍然是政府的附屬物,缺乏自主辦學的權利,教育機構不得不隨時面臨教育主管當局的壓力。這種雙重壓力導致中國的教育機構變得不倫不類。在現實生活中,即使像招生考試這樣一類最基本的權利也被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教育主管機關的手中。教育機構缺乏最起碼的辦學自主性和積極性。為了適應內外壓力,許多教育機構負責人將主要精力用在社會公關方面,他們一邊千方百計地從政府部門獲取資源,而另一邊又充分利用政策上的空當,進行市場化經營,為本單位謀取利益。大學的好壞,變成了與教育主管部門關係好壞的大比拼。大學徹底失去了獨立人格。

其實,大學自治不僅是教育的傳統,而且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大學教育有自身的規律,它不能依附于行政部門,也不能成為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組織。作為“教育服務”這種特殊公共產品的供給者,大學必須建立一套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機制,在學術上奉行獨立自主,在日常運作中宣導民主管理,在處理與政府的關係方面,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和學校的章程辦事。在我國,大學成為了一些政府官員加官進爵的跳板,教育機構成了帶有一定行政級別的准政府組織。甚至在一些司法訴訟中,也將大學看作是具有一定行政管理權的政府部門,學生對大學的訴訟被當作是行政訴訟。

在我看來,大學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契約關係。當學生根據自己的考試成績選擇大學並且被大學錄取後,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教育契約關係即告成立。在這個關係中,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平等的。如果教育機構沒有按照學校的章程和招生協議履行自己的義務,那麼,教育機構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承認教育機構和學生之間的契約關係,實際上隱含著對教育機構獨立主體資格的承認。因為只有在教育機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民事主體之後,它才能夠平等地參與到法律關係中去,享有權利並且承擔義務。現在,我們一方面向學生傳授權利意識,而另一方面卻又不承認學生的基本權利。比如,許多大學實行了後勤服務的社會化,建立了龐大的學生公寓。由於這些學生公寓質次價高,許多學生寧願到外面租住民居,也不願意搬進學生公寓。現在教育部門以紅頭文件的方式,要求學生必須從校外搬進學生公寓,這是沒有尊重學生基本權利的表現。所以,今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一定要學會尊重教育機構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

學術研究的獨立性與學術評價的科學性

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學術獨立作為一句格言最早寫在大學的旗幟上。在許多國家,憲法不僅規定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而且還規定學術研究不受法律追究。在學術研究領域,學者可以不受約束地舒展自己的思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各國沒有學術評價的基本標準。不過,相對於其他行業而言,學術領域的評價往往來自於學術共同體內部。學者們自定規則,並且按照規則進行自我評價。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和學術評價的自律性保證學者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擾。但是,應當看到,在學術界內部同樣存在著腐敗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在西方國家,主要通過加大學術透明度,減少乃至杜絕學術領域中的不良現象。在我國,學術腐敗問題也逐漸地浮出了水面,但令人值得玩味的是,我國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往往借助于行政機關,通過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來消除學術領域的部分腐敗現象。這是中國缺乏學術研究獨立性的最直接表現。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的行政化,導致中國學術研究具有濃重的行政色彩。不少學者不是根據學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從事科學研究,而是根據行政長官的意志或者國家政策的變化而展開自己的研究思路。學術人格的缺失和學術研究獨立性的缺乏,導致中國學術發展出現了嚴重的扭曲現象。學術界虛假繁榮的背後,是學術思想的蒼白。許多學者已經淪為了少數壟斷財團的利益代言人。中國的學術失去了應有的公信力。

所以,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首先改變學術評價體系,讓學者自己說了算,儘量避免用行政手段評判學術上的是非。應當讓學者在公平、公開競爭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學術地位。應該讓學者建立自己的學術共同體,並且按照自己的規則,處理自己的學術紛爭。

在行政機關無法觸及的地方,就是學術生長的肥沃土壤。我們應該為學者營造一個寬鬆的學術環境,讓他們獨立地從事科學研究。

因人施教與通才教育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強調“因材施教”。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強調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水準,有的放矢,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但是,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學分制和選課制為代表的准工業化的教育模式不斷被推廣開來。教育機構流水線生產,導致許多學生缺乏個性。而這樣教育的結果又產生了分配難的問題。因為同質化教育必然導致競爭的加劇,學生就業壓力增加。

令人值得玩味的是,目前中小學正在逐漸推廣小班教育,而高等教育機構卻正向相反的方面發展,許多大學課堂由於人數太多,不得不在大禮堂開班上課。因材施教的傳統徹底壽終正寢了。

有些學者認為,大學教育本來就是一種通才教育,所以,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量身定做,安排具體的教學計畫。他們把通才教育與因材施教對立起來,以為通才教育就是流水線作業,不可能顧及到學生的實際差別。其實,通才教育指的是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以適應社會不斷變化著的需要。但是,在如何傳授這些知識方面,仍然需要因材施教。所以,強調大學的通才教育,並不是要採取流水線教育方式,而是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計畫,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案,最終實現掌握基本科學知識的共同目標。

現在大學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偷工減料現象。許多大學課堂沒有了課堂作業和課後輔導,甚至有些論文指導老師並不認識自己所指導的學生。出現這些問題,首先是因為我們的教學思想出現了問題,將大學教育簡單地看成是標準化教育,忽視了教育物件的個性,扼殺了教育過程中具有獨創性的東西,將充滿活力的大學教育變成了平庸教育,將創造性的大學,變成了工業化的生產流水線。在這樣的環境裏,接受大學教育的學生比那些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學生更缺乏創造力,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放棄進入大學深造機會的原因所在。如果中國的大學再不改革,繼續將因材施教變成流水化作業,中國的大學毫無前途可言。當務之急,是要趕快改變“放鴨子似”的教學方式,重新劃分班級,讓學生有更多親近老師的機會,讓學生之間有更多相互交流的機會。

大學自治與師德的培養

大學自治是中國教育機構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大學自治的過程中,我們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首先,大學自治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具有自我淨化能力的學術共同體,防止在教育機構內部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當前,由於教育機構普遍缺乏透明度,任人唯親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從事教學工作的同志未必能夠得到應有的肯定,而那些熱衷於拉幫結派、投機鑽營的教師也未必能夠被清除出教師隊伍。所以,在大學自治的過程中,必須首先增加透明度,讓教育機構接受公眾的輿論監督。事實上,通過曝光,許多在大學裏混日子的東郭先生已經被驅逐出教師隊伍,教育機構正在通過自我清潔運動,重新成為神聖的殿堂。其次,在教育機構內部要實行休養生息制度,讓教師們在相對優越的環境中潛心研究學問。坦率地說,大學裏出現的許多腐敗現象都與我國不合理的評價體系有關係。一些教育行政機構像小商小販一樣,希望大學教師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忽視了教學研究的最基本規律。不合理的評價標準促使一些年輕教師急功近利,通過弄虛作假獲得有關物質和精神獎勵。所以,在實現了大學淨化之後,應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取消不合理的評價指標,讓大學教師休養生息。第三,教育主管當局應當儘快下放辦學自主權,讓學校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的條件,主動地調整教學計畫和辦學方向,通過自我發展適應社會的基本需求。第四,應當儘快改變過去那種完全依靠國外標準建立起來的教學和科研評價體系,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評估和科研評價標準,讓每一個學者都能夠在公平、公正的條件下開展學術活動。第五,應當嚴格禁止行政權力插手學術活動,嚴禁黨政領導幹部在教育機構兼職,從根本上切斷行政干預學術的腐敗之手。第六,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媒體,公開學術成果,讓學者的學術觀點惠及全社會。同時也通過互聯網等傳播媒體,將學術界的腐敗醜聞公諸於天下,對某些學者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當前,大學自治問題的突出表現就在於,一些教師期望獲得更多的權利,可是當教師之間發生利益衝突時候,他們又自然而然地希望通過行政途徑解決問題。一位長期在教育機構擔任領導職務的前輩曾經說過,一些大學教授口口聲聲埋頭做學問,不願意作官,可是為了系主任和院長的位置,他們私下裏拉幫結派、勾心鬥角。這樣的人確實難以擔當起大學自治的重任。他們大權獨攬之時,也就是普通教師和學生遭殃之日。可以說,在許多院校還缺乏自治的基本條件。這是當前中國教育機構面臨的最尷尬問題。所以,加強師德教育成為當務之急。

在筆者看來,師德教育應當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應當進行學術基本素養教育,讓學者尊重基本的學術規範,用科學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句話,就是要首先進行文風教育。其次,應當進行學風教育,讓學者養成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良好品德,在進行學術研究時,要充分地尊重學術同行的研究成果,謹慎地進行科學創新活動,不抄襲他人的成果,也不盲目進行所謂的突破,製造學術上的假大空。最後,應當進行人品教育,鼓勵學者公平競爭,反對背後惡意中傷,尤其要反對害群之馬挑撥離間,毒化環境,從中漁利。

中國教育發展正處在緊要的關頭。撥開當前教育領域中的重重迷霧,看清種種亂象,對於今後中國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希望中國的教育當局能夠認清大局,高瞻遠矚,為中國教育事業發展找出一條嶄新的途徑。相信中國教育機構的廣大教師能夠為國家的長遠利益著想,踏踏實實,埋頭苦幹,為中國教育的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4-8-11

──轉載自《議報》第167期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喬新生:政府誠實信用建設的若干思考
喬新生:政府雇員制度與年薪制
喬新生:中國社會是穩定的嗎?
喬新生:中國的教育撥款體制如何改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