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2日訊】中國地理和自然條件非常複雜,水患、乾旱、地震、颱風、大火、山體滑坡、酸雨及突發事故每年都難以避免,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的國家之一。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事故的出現,容易引發腸道、蟲媒(蚊、蠅、鼠等)、自然疫源性疫病;食物中毒和意外傷害(溺水、擊傷、燒傷)也將增多。加強救災醫藥儲備,保證及時供應急用藥物就顯得十分重要。儘管中國每年撥付大量的資金,但往往在災疫和突發事故出現時,醫藥儲備工作人員便陷入手中無藥的困境。曾經在要錢時積極踴躍的儲備醫藥企業,在被要求往災區送藥時,往往推托沒有藥。
中國的醫藥儲備制度始於上世紀70年代。當時,為適應戰備需要,國家撥出2億多元專款,在全國修建了13個藥品儲備庫,創建了中國的醫藥儲備。其後,醫藥儲備的作用,由單純的戰備,逐步擴大到戰備外援、救災、防疫和應對突發事故。中國為此幾次增加撥款和安排外匯指標,至1990年代中期,醫藥儲備資金已達20多億元。在1998年之前,這項工作由原國家醫藥管理局管理,後來的主管部門分別是原國家經貿委和現在的國家發改委。
中國的醫藥儲備長期以來的模式是:確定幾家大的國有醫藥公司作為醫藥儲備單位,根據國家災疫趨勢的需要,提出儲備藥品清單,連同大量資金,一起安排到這些公司。承擔國家醫藥儲備的公司的職責是,必須按清單備好急救藥品,這些藥品可以按規定的比例在市場上流動、更新庫存,但在國家出現災情時,必須按時按量向災區提供。
但是,災害真正到來時,這一應急機制卻往往不能發揮作用。上世紀90年代,湖南、廣西、貴州曾頻發大水,每次地方上來人要錢要藥,都讓醫藥儲備人員高度緊張。1996年,廣東發生災情,廣東省醫藥局局長帶隊來到北京要錢要藥。醫藥儲備工作人員要求幾個大公司趕快調劑救災藥物,可這些企業都不干。而就在當年,國家剛剛撥付了幾千萬元,分給了各大醫藥企業。但廣東來的求助者就是拿不到需要的藥品。
調查結果顯示:20多年間,國家一共為這項工作投入了22億多元,但是,當時實際儲備情況與要求相去甚遠。
國家嚴格規定,救災醫藥儲備資金是週轉性資金,不是救濟資金,任何人任何單位不准挪用。承擔儲備任務的企業必須對這筆資金的安全負責,要做到保值、增值。受災地區獲得藥品後,必須在災後原數返還資金。也就是,醫藥儲備資金投入多少,就應該保持多少。現國家衛生部常務副部長、原財政部預算司司長高強曾多次對原國家醫藥局強調這一觀點:「這筆錢用來救急,而不是救濟,是週轉資金,絕對不應該損失。」
那麼,錢到哪兒去了?
按照程序,國家安排某醫藥物資供銷總公司購買相關藥品,在大筆的財政資金撥下去後,該公司再召開專業會議,安排其他公司來採購或生產。但是,這樣的會議很少能正經開會,常常是以開會名義遊玩揮霍。
1996年,湖南、廣東突發了比較嚴重的災疫情。國家有關部門緊急協商,從已經安排到重點項目中的外匯指標內抽出一筆,組織進口一批急救藥物。其中,一部份外匯指標(相當於一筆補貼資金)下達給一家承擔儲備任務的醫藥外貿企業,要求進口國內緊缺的急救藥物。但是,這家公司竟用這筆外匯指標,私自進口了當時國內市場緊俏的熱銷藥物,從中牟利。而且,所進口的藥物,堂而皇之打著「救災醫藥儲備」的名義,矇騙海關,偷逃了關稅。
前不久,國家審計署查出,原國家經貿委醫藥司管理的國家救災醫藥儲備資金中,有8000萬元被悄悄改變了存儲方式───由國家財政撥款改為居民儲蓄存款方式。至查出時,這筆資金的違規存儲已產生了約100萬元的利息。
一位知情人認為,查醫藥儲備方面的問題有難度,一方面,打這筆資金主意的人太狡猾,在動手前就作了周密策劃。另一方面,至今醫藥儲備資金的管理機制不合理,漏洞多,容易得手,且這種行為多是以單位名義,眾人下手,不易出事。但國家救災醫藥儲備資金由20多個億變成僅剩幾個億,這麼大的黑洞並非輕易可以遮掩。只要深入清查歷次撥款金額,核對每筆貨物數量和去向,從賬與物是否相符上就一定可以查出嚴重的挪用或貪污問題。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要堵住國家救災醫藥儲備工作中的黑洞,除了嚴懲腐敗分子外,還應認真探討管理和運行機制上的改革問題。
審計署將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國家對醫藥儲備資金未實行計劃管理,更缺乏有效的管理辦法或制度約束儲備單位,致使已經取消計劃調撥體制、走向市場並以盈利為目的的醫藥企業忽視儲備管理,甚至為了自身利益挪用國撥專項儲備資金。
業內人士稱,「唐僧肉就在那裏擺著,誰不想來吃一口?」他認為,這筆資金不應該放入企業中,「企業不能代表政府,不可能承擔國家救災的職能。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就是賺錢機器,把救命錢放在他們那裏,能保證這筆資金的安全嗎?」
據瞭解,救災和社會救援工作做得比較規範的國家,如德國、法國、美國、墨西哥等,其政府部門對救災資金和救災物資管理十分嚴格和規範。
轉載自《民主通訊》(//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