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輝: 「文革」中的童年(之1)

齊輝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10月1日訊】春節眼看又要來臨了。我不能不回想起烙上了「文革」印記的童年的
春節。

由於物資的匱乏﹐那時的中國實行的正是高度集中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平時﹐許多商品的供應都需要憑票。春節時﹐各種各樣的票證就更加不能少了。每到春節前﹐街道居委會就要給每家每戶發放供應春節物資的票證﹐比如﹐豬肉票﹑魚票﹑糖果票﹑瓜子票﹑花生票﹐甚至還有香煙票﹑白酒票……等等。從這些票證中﹐人們不難感受到當時老百姓的物資匱乏和生活窘迫。父親總要我和姐姐拿著票證到政府所指定的商場去購買﹐因為﹐父親白天要忙著上班﹐而我和姐姐正好放寒假在家休息。

「文革」時期的購物﹐尤其是購買生活必需的緊俏商品﹐是一份苦不堪言的差使。在商場門前﹐購物的人們總是排著長龍般的隊伍。我和姐姐佇立在凜冽的寒風中﹐在隊伍裡隨著人群慢慢地蠕動。令人氣絕的是﹐好不容易排到了櫃檯前﹐面容冷若冰霜的售貨員卻告訴我們東西賣完了﹐要明天再來。碰到這種倒霉事﹐在計劃經濟年代是司空見慣的。當時﹐連「食」這樣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都如此難以入手﹐其它方面的物質享受就更不用說了。比如﹐在玩的方面﹐童年時代的我壓根不知道花炮為何物。

物質生活的貧困﹐伴隨著的是精神生活的貧困。童年時代的春節是單調的﹐沒有童話般的斑斕色彩。因為「文革」就是要「革」文化的命﹕不僅要「革」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命﹐還要「革」自己祖國傳統文化的命。而春節作為民間古老的傳統文化﹐當然不能幸免受到沖擊﹑破壞的命運。在那荒誕的歲月﹐老百姓鮮有機會過過端陽節﹑中秋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因為﹐它們都被當作「四舊」(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而被「橫掃」了。但由於春節這個傳統已經根深蒂固於這個民族的生活習慣之中﹐不是任何極權制度所能夠隨意摧毀的﹐當時﹐極權者們確實不可能不讓老百姓過春節。但他們對春節這一傳統文化進行了肆意的摧殘﹑改造﹐並賦予了極左的政治色彩。

「文革」時期的春節﹐老左們曾提倡過一個響亮的口號﹐就是「過革命化的春節」。比如﹐春聯還是照貼不誤﹐但傳統的吉祥的語言不見了﹐而代之以「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這類的政治語言。又比如﹐我記得父母同鄰居們之間相互拜年﹐用的祝福語就常常是﹕「祝你今年能夠上北京﹐見到毛主席」之類庸俗的政治話語。總之﹐就是春節要洋溢著革命化的色彩﹐用革命化的色彩去打擊﹑甚至去摧毀傳統的色彩。用毛澤東發動「文革」時的話來說﹐就叫著「不破不立」。

「文革」時期的春節還有一個口號﹐就是「移風易俗」。在這個口號下﹐民間許多歡慶春節的傳統活動和儀式﹐如逛廟會﹑扎花燈﹑舞龍﹑耍獅子等﹐都紛紛地銷聲匿跡。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後﹐隨著極權意識形態的淡化﹐它們才逐步地被承認和恢復。後來﹐國門打開﹐當我接觸到台灣的文學﹑影視作品時﹐我發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台灣要比在大陸保存完好得多。比如﹐無論是侯孝賢的電影﹑羅大佑的歌曲﹐還是餘光中的詩歌﹑白先勇的小說﹐都是很「中國味」的。

童年時代的春節儘管有些單調﹑乏味﹑甚至辛酸﹐但當時還是覺得蠻快樂的。因為﹐那時我們念的小學課本反復告訴我們﹐台灣同胞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悲慘生活。我讀小學時的一個班主任老師也曾不厭其煩地告誡我們﹕「你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啊﹗」今天回憶起來﹐才覺得這些謊言竟是那樣地荒誕和可笑。

—–轉載<民主論壇>—–(//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余秋雨回應文革問題指控
吳法憲女兒在紐約談林彪事件
金秋高文謙談林彪事件
雲衡:文革少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