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8日訊】(記者泠絃編譯自英國《金融時報》)瑞士正舉行「世界經濟論壇」第卅四屆年會,來自各國的高官巨賈不少人對中國情有所鍾,不論是美元歐元的消長、日本經濟復甦、或高科技創新,話題都離不開中國,說中國去年第四季有9.9%的經濟成長率,說它已是亞洲的火車頭,還說它不久要成為世界經濟的動力源,它的新領導人如何帶領走向坦途等等。
*科技大國 美夢難成
中國會成為世界經濟強權嗎?這個吸金五千億美元外人直接投資的中國,最新一期《商業周刊》質疑它是歐美的金礦?還是地雷?香港的英文《中國經濟季刊》主編亞瑟.克勞伯(Arthur Kroeber),元月二日在倫敦《金融時報》發表的文章更露骨了,他認為: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科技大國的說法,「純屬虛構」(pure fiction)。
近來中國儼然是新興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產大國。媒體大肆報導中國軍方如何在去年把一位太空人送上太空、計畫二○一○年前到月球探險、中國科學家在幹細胞及複製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導地位等,幾項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成就,打響了這股科技熱潮。由於在製造方面的實力及具有學術聲望的幾項計畫,中國似乎快要成為結合日本及美國優勢的綜合體:一個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製造強國及在尖端科技的全球領航者。
克勞伯卻表示,揭開上述表象,不難發現中國的科技實力並沒有那麼令人敬畏。今日中國是許多外國公司的低成本生產基地,這個角色還要快速拓展,因為外國高科技公司持續將產能移往中國,以利用其低成本生產要素及其成長中的消費市場。但是本土的中國公司卻仰賴著低階技術基礎,做著高科技的春秋大夢,美夢成真還有得等。
*高階技術 外商控制
首先,中國的高科技製造業既不那麼「高科技」,也不是很「中國」。在二○○二年,約有六百八十億美金或略高於20%的中國出口品被歸類為高科技產品。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丹尼爾.羅桑(Daniel Rosen)研究指出,大部分這些出口品是零件或低利潤的消費性電子商品,如雷射印表機及DVD播放機。更重要的是,將近85%的中國高科技出口品是由外資企業所生產,且有61%來自完全的外資企業,這意味中國沒有得到技術移轉。
根據羅桑的研究,中國高科技產品之國內加工附加價值,僅占產值的16%,而其他出口品則佔35%。最主要的原因是至少85%的中國半導體需求來自進口,中國本身的半導體產能水平仍低,且大多由外商所掌控。大多數在中國的半導體投資在做組裝及測試廠,實質上只是將在其他地區製作的晶片組合起來而已。
那麼,中國政府投入大筆資金從事的研究及複雜的工程計畫,如月球探測計畫,又如何呢?難道這不會對其它經濟領域產生聯鎖效益嗎?如同美國在一九六○年代的太空計畫一般?那可不一定。
*蘇聯殷鑑 歷歷在前
過去曾有兩大強國擁有龐大的太空計畫──美國與蘇聯。今日,美國確為世界科技的領先者,然而蘇俄在許多方面甚至遠遠落後於中國。差異在哪呢?美國有高度發展的私營企業,經由與政府的合約,介入太空科技的發展,並有將太空科技導入商業用途的技術。蘇聯的太空計畫則孤立於該國的其他經濟範疇之外,而中國比較像前蘇聯的模式。
主要癥結不在中國送多少人上月球,而在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二次大戰後約廿五年,日本已發展出許多世界舉足輕重的大企業橫跨高科技的各個領域;中國經濟改革已經廿五年了,但卻沒有這樣的企業。中國有許多欣欣向榮的中小企業,主要競爭力來自低廉的勞動成本。
由於中國還有廣大的剩餘勞動,這個低成本的競爭力還能維持相當時間。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在尋求科技成長的壓力,遠低於國內生產成本急速上漲的日本、韓國及台灣企業。最成功的中國企業將會是那些結合成本優勢及其他技術,如供應鍊管理或產品設計的廠商。這些企業的興起將會是世界經濟的另一頁重要故事。但這一切與高科技恐怕扯不上什麼關係。
(臺灣大紀元新聞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