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7日訊】清朝末期,頑固保守派以中國國民教育水平低為由,反對共和與君主
立憲。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也用同樣的理由反對實行民主。想不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總理溫家寶在訪美前夕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也搬出同樣的理由說中國不能實行民主。
看樣子,溫總理對歷史不甚瞭解。他是中共黨員,對中共黨史也缺乏起碼知識。民眾的教育水平和實行民主的關係,正是中共當年和國民黨鬥爭的重要問題之一。那時國民黨反對實行民主的理由,正是溫總理今天所用的理由。一個堂堂大國總理,居然從宿敵那裡找武器,也未免太給中共丟面子了。
《新華日報》在一九三九年二月二十五日社論《民主政治問題》一文中,專門有一小節是批駁國民黨所謂教育水平低就不能實行民主的謬論的。文章寫道:「目前再來公然反對民主政治,似乎是不可能了。目前再來企圖根本否認民主政治對於抗戰的重要,似乎是不可能了。於是反民主政治論者就來一套新的法寶。他們說,民主政治是好的,但是我們的國民不好,不能實行。他們說,我國人民素來缺少教育和自治的訓練,如果貿然實行,就要產生不好的結果。所以現在實現民主政治是不可能的。」
「他們以為中國實現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後的事。他們希望中國人民知識與教育程度提高到歐美資產階級民主國家那樣,再來實現民主政治……至於民眾教育程度和自治能力的培養,這自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要知道,民眾的參加抗戰動員,民眾
自身的民主生活,是他們受到訓練和教育的最好、最迅速的方式。正是在民主制度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訓練民眾。在這種方式下,群眾可以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把他們自身的教育和抗戰事業,同時推向前進。」
《新華日報》在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四日發表署名力民的文章,用解放區實行民主選舉的事實,徹底駁倒了國民黨的借口,題目叫作《人民文化水平低,就不能實行民選嗎?》文章說:
「假若將來中國人民個個都能識字了,實行選舉時一定便利得多,這是很明白的。現在中國人民文盲太多,進行選舉時非常麻煩,這也是事實。但是,無論如何,選舉的能否進行和能否進行得好,主要關鍵在於人民有沒有發表意見和反對他人意見的權利,在於人民能不能真正無拘束的擁護某個人和反對某個人,至於選舉的技術問題並不是無法解決的……」
接下來,文章舉例說明中共在解放區是怎樣進行選舉的:「首先要說明,候選人決不是指派的,而是由人民提出的,在鄉選中每一個選民都可以單獨提出一個候選人。在縣選中每十個選民可以聯合提出一個候選人。選舉的方法是分成兩種:一種是識字的人,寫選票;一種是不識字的人,則以投豆子代替寫選票。這是很久以來就採用了的方法,在實踐過程中又曾有過不斷的改進和新的創造。過去的辦法是由候選人坐在曬場上,每人背後擺一個罐或碗,因事不能到會的候選人仍然給他們空出位子,位子後擺上碗,每隻碗上都貼著候選人的名字。選民每人按應選出的人數發豆子數粒,於是各人便把豆子投入自己所要選的那個人碗中。在投豆子之前,先由監選人向大家說明每一隻碗所代表的候選人。一般說起來,不識字的老百姓總是特別留意於記憶的,在這件他們看來很鄭重的事情上,更是不致於弄錯。這種方法還有缺點,那就是當每個選民投豆子時,到會的人都可以看得見,實際上成了記名投票。後來就改變方法,把碗統統放到另外一個房子裡,除監選人在選民萬一記不清楚時從旁幫助說明外,其餘的一概不准在場。但這種方法仍有缺點,因為碗是仰著放的,那個碗裡已有的豆子多,那個碗裡已有的豆子少,都看得清楚,這樣就可能使後來的投票受到先前投票者的影響,因而不自覺的失去了自主性。補救這個缺點的方法,就是用紙把每一個碗都蓋起來,而讓投票者從碗邊上把豆子投進去。最近陝甘寧邊區的選舉中又創造了一種新的方法,在候選人數不多(鄉的選舉中候選人一般是不會太多的)的時候,依候選人的多少,發給選民幾顆顏色不同的豆子,比如:黑豆一顆代表張某某;黃豆一顆,代表李某某;玉米一顆,代表趙某某等。另外每個選民再發給小紙一張,如果想選誰,就把代表誰的豆子用紙包上,放在碗裡,同時包幾顆者作廢。這種方法非常適合農村文盲的無記名投票,在某些地方實行結果很好。」
我想,溫總理如果知道自己這個黨的黨報的上述言論,該不致於當著外國記者的面這樣出醜吧?不過又一想,當個總理,日理萬機,他的秘書班子或智囊團總有人懂得點歷史常識吧?至少,總該會查資料吧?為什麼竟沒有人翻翻舊報紙,給自己的長官準備點有關資料備考呢?
(二○○四年元月號《動向》雜誌)(//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