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特稿)五十年代盛行的露天電影院,經過數十年的沈寂後,如今在美國出現起死回生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終日忙碌於狹窄的空間,甚至難得看到星空。在露天電影院,他們不但能排解緊張的情緒,更可以一舉數得,包括擁有不受空間壓迫和侷限的自由。
戰後嬰兒潮出生的美國人,在成長時期一度在家長的帶領下,把露天電影院當做他們童年社交的場所,許多人聚集在一片空曠、開闊的場地,仰望星空下的巨型銀幕,並且可以在中場時間隨興之所至的來一段康樂交誼活動。
根據美國「露天電影院經營者協會」會長羅伊表示,一九五零年前後是露天電影院的全盛時期,全美一共出現了四千零六十三家,當時一些人口在十萬以下的鄉鎮,除了逢年過節的博覽會吸引人潮外,就數露天電影院是老少咸宜的一項平日休閒活動。
一名育有六個孩子的高齡父親鮑伯回憶說,那個時候全家大小可以擠進一輛老爺汽車裡消磨一個週末夜晚,是當年既經濟又健康的消遣。
不過,面對有線電視、錄影帶的逐漸普及和強調座椅舒適、裝潢華麗的連鎖電影院如雨後春筍般的問世後,露天電影院便逐漸失去了往日人潮。
到了九零年代,也就是戰後嬰兒潮成為消費主流之後,露天電影院才逐漸出現否極泰來的跡象。根據心理學教授安娜.普萊西的解釋,當一個人的生活環境獲得改善後,往往希望重拾過去的記憶,包括想盡方法擁有曾經一度失去的。
露天電影院的英文原名是 Drive-in或 Drive-inTheatre,顧名思義它與汽車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一層關係。換句話說,看電影的人必需駕車或隨車進場,因此也有人把它翻譯做汽車電影院。
九零年代中期以後,美國社會興起一陣喜愛輕型小卡車與休旅車(SUV)的旋風,這兩項車種與傳統轎車的不同之處,是它在各地馳騁之際,享有更多自由自在的感覺。
隨著「九一一事件」發生,多數美國人不再選擇空中或是長途旅行來打發他們的假日,代之而起的是居家附近的親子同遊。
露天電影院就在這些環境與條件下重新獲得生機,過去兩年約有三千家恢復營業,到了今年,不論東岸、西岸,包括紐約、洛杉磯以至中西部的農業小鎮,都有新的電影院陸續開張。
羅伊形容這三千餘家露天電影院在九月初,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暑期黃金檔票房結束時,均能繳出一張亮麗的賣座紀錄。據一項內部隨機抽樣調查,觀眾來自各個不同年齡層,大家的反應都出奇的好。
一名二十四歲的少婦瑪莉安說,露天電影院鼓勵一般電影院不歡迎的育嬰媽媽進場,因為孩子的哭鬧聲不易傳出汽車之外,媽媽還可隨時為寶寶在後座換尿片。
高齡八十有一的曼寧.格蘭特攜帶祖孫三代,總計二十餘口駕著一支浩浩蕩蕩的車隊進入場地安營紮寨,除了可以連續欣賞兩部影片外,還能利用中場休息時間就地分食香氣四溢的烤肉大餐。
羅伊形容,最喜歡露天電影院的消費者來自於E世代的青少年、情侶,他們不但喜歡在汽車裡看電影時所享有的私密性,還有機會呼朋引伴的結隊而來,將露天電影院當做一個聚會場合,藉此炫耀精心改裝後的愛車,在曲終人散時,往往撂下一句滿足的贊歎:It’sCool!羅伊說,駕車到露天場地看電影,不僅一舉數得,重要的是能徜徉於宇宙星空之下,享受絲毫不受空間壓迫與侷限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