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9日訊】(大紀元時報記者謝亞晴/採訪報導)民國八十六年起,校園中陸續發生暴力相向與自殺案件,當時的台灣省教育廳便在年底在全省推動中等學校的生命教育。以中部曉明女中為總推動學校,其餘各縣市則設立中心推動學校——國中四十所、高中職十所,希望藉由國家介入,從校園開始扭轉學生負面觀念。
八十九年七月,教育部正式成立「推動生命教育委員會」,召開多次會議,與專家學者進行政策研擬。
然誠如大家所知,家庭乃社會最小單位,社會價值觀的偏差,家庭具有絕對影響力。個人行為未能約束,導致家庭不睦,也讓社會大眾為此絞盡腦汁,許多補救辦法紛紛出籠。
但,遺世獨立的西藏人生活在海拔二千公尺以上,生活環境惡劣,他們卻有一套文化傳承方法——不重文字,用「心」。
傳統西藏社會受教權集中在貴族與寺廟,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又新指出,在寺廟的教育主習「五明(明可視為學科)」
五明中「因明」主為邏輯思維訓練;「聲明」為語言方面,其中又分歌詞、戲劇、歌賦、星象、舞蹈、歷算等等;「工巧明」指繪畫、建築等;「醫方明」即醫學知識的傳授;「內明」為個人修煉。這幾乎包含一個社會文化所該具備的物質與精神。
但這些能受正視教育的僧侶、貴族大約只佔人口10%,其他九成人口則透過其他方式,將人生的智慧傳下去。
天地寬 來世近
西藏是一個全民幾乎信仰佛教的社會,敬佛之心常存心中。生活中,藏民並不認為「個人」是最重要的。新生兒甫一出生,家中即請喇嘛取名,講吉祥話;陳又新說:「到現在,還可以看到藏民一大早就去廟宇朝山、繞山。下午四、五點再去一次。」
西藏僧侶仍與俗家保持密切聯繫,使得僧侶成為傳遞文化的媒介,他們的佛教觀念影響了家人與鄰居,例如善惡有報。
此外,陳又新也指出,西藏社會中存在的遊吟詩人(約等同我們的說書人)等於是一本活動的書本,他們將雲遊人生所見所聞編成詩歌吟唱,將社會價值觀傳播出去;亦令各地西藏人也增加了見聞,這些遊吟詩人最常使用的是唐卡。
唐卡在西藏社會中除了修行用,亦有其他兩大功能:教學(醫學用唐卡八十一幅)、文化傳承。
用以文化傳承的唐卡上面繪有西藏歷史或是修行人成道故事。「唐卡是遊吟詩人的現成教本」,陳又新說,藉由圖畫的表現,西藏人民瞭解人如何吃苦成道、修行者面對難題時如何處理、今世言行如何影響來世命運等,其中的忠孝節義觀念即深植人心。
樂觀與友善的民族
「我常說,中國人看現在,西藏人看來世。」不識字的藏民心中都明白這輩子做壞事就會影響下一輩子。「來世」觀念讓他們不會緊抓現世擁有的東西,喜歡幫助別人,「即使家裡窮到剩下幾口食物,還是會把它送給需要的人。」
友善在藏人社會裡已成自然,孩子從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培養了愛人如己的觀念;偶爾遇到遊吟詩人說上幾段善惡有報、來世的故事,是西藏社會另一種教育孩子處世的方法。
「我們說西藏是樂觀的民族,我受到了傷害,我還是很快樂,很多都是佛教的觀念。一般藏人不要高深的道理或複雜的學位,只要簡單就好;價值精神觀就在裡面。」──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