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校園新風貌 必須教育改革理念配合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9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凌莉專題報導

 在教育部主導的「新校園運動」中,像南投縣水里鄉民和國中突破傳統方形樓建築,依地域風格與基地條件而採用原住民意象設計的圖書館案例隨處可見;然而,在年底屆臨完工驗收之際,卻陸續傳出校園重建新問題的批評聲浪。部分學者指建築師逕自玩起空間設計,忽略空間與教育理念配合;不過,多數投入「新校園運動」的建築師則認為,政府公共工程進行長期有制度面的困難點需要克服,此外,校園風貌創新也需要教育改革理念配合,才能達到人文與空間整合的效果。

 「遠東建築獎──九二一校園重建特別獎」評審委員會召集人漢寶德說,從去年參選的案例來看,建築師在空間設計與教育理念整合方面普遍差一點,業主(學校主其事者)沒概念,在教育部自由且經費寬的前題下,建築界有自由的表現機會,但並沒有把教育理念轉變為空間形式。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喻肇青也表示,校園空間設計突破是項創舉,但如果沒考量教育理念與型態,就忽略人文與空間的互動。

 參與「新校園運動」的建築師們卻對此評論不以為然,投入校園重建不只是空間設計,還有突破傳統學校建築概念的意義,必須教育改革理念落實基層的配合才能完成。建築師龔書章說,創意是與學校溝通而來,但這次的經驗讓他感受到地方教育型態與教改還是有嚴重的落差。因此使得許多建築師的「理想」,造成業主使用不上的不便。

 建築師呂欽文則認為,教育空間的改革是百年大計,但這次政府災後校園重建工作卻在時間的壓力下,全部同時設計發包,缺乏一步一步實驗修正過程。再者,空間創意與突破的同時,教育革新和型態的改變也是不可欠缺的一環,兩相協調才能達到校園新風貌的理想。他說,在教改理念尚未落實到基層校園之前,教育空間改革在設計與實用上仍會出現落差。

 建築師林洲民說,他在山區設計學校時作了一道水溝蓋鋪上白石頭,校方不同意,原因是「孩子會拿石頭亂丟」。呂欽文也說,重建過程中就曾經遇見一個學校主事者要求一個如早期有方形大中庭的開放校園,不論從任何角落都能控管校園中的每個地方,而理由只是「容易控管,比較安全」。他認為,這樣的概念無非是將空間回歸到舊建築時代的威權象徵。他表示,建築師創造的多樣化空間並不是在玩空間遊戲,而是配合教改理念打破過去教育型態,反而可以輔助如「九年一貫」實施後的創意及協同的教學功能。

 震傷的公立學校有將近一年時間發包修護工作乏人聞問,一直到二○○○年八月教育部提撥經費主導「新校園運動」評選三十多個建築師大量參與,災區公立學校校園才在短短四十五天內全部「動」起來。呂欽文說,平常一個數千萬元台幣以上經費的案子設計圖就要工作三個月,這次「新校園運動」要求所有參與設計者趕工在二週內完成,到發包為止只給四十五天的時間,甚至有建築師還因為圖沒準時交遭罰款。

 他表示,這次「新校園運動」不僅教育空間改革有所突破,政府公共工程發包也有彈性,在對業主最有利的狀況下,以採購法中最有利標給建築師和營造廠商,打破過去以低價標發包工程的窠臼。建築師林洲民說,最有利標不見得對得標者最有利,在預算公開透明化的情況下,由政府公開評選最好條件的得標者,讓值三千萬台幣的工程,可能找到一個願意做到三千二百萬台幣品質的廠商。

 不過,呂欽文也擔心此次教育部「新校園運動」的最有利標營造制度,對打破地方公共工程生態沒有太大影響。據他了解,許多校園重建工作在教育部經費結束回歸地方後,外地建築師無力與地方勢力競爭,有些有理想的建築師甚至不計酬勞只為了繼續重建校園的第二階段工作。他說,如果地方生態和制度不變,建築師想發揮所長也會心有餘力不足。

 「新校園運動」提供建築界參與校園空間改革的新思考與新刺激,龔書章認為,大部分投入這項運動的建築師從中學到不少,雖然正反面評價不一,他還是樂觀看待未來,「這只是開始」。他說,建築界不會因此退縮,這項校園重建工作促使年輕建築設計者因此而願意參與國家公共建設,對未來學校空間形貌的改革大有助益。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太傷自尊系列(超級搞笑)
迎接新學年中國學子震撼
廣西校園血案女嫌犯持刀捅傷八名女同學
熱心人士為何在賓州校園徵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