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說吃 (上)

梁仲安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9月13日訊】「我家喲,住在撒,天府之國叫四川囉,提起我的家鄉撒,那龍門陣就擺不完囉。」一首四川民歌把大家引到四川。

  卻說歷史上四川就未發生過戰爭,人們養成了悠閒自得的生活方式。民以食為天,長年的積累,自然就形成了飲食文化,連同酒文化和茶文化,越發把四川人泡在了文化氛圍之中。豐富的物產加之交通的不便,種一年吃三年的歷史,養成了四川人懶散而不好動的習慣,慢節奏的生活方式沿襲至今。走出四川,跨出國門,來到美國也如此,即怪祖先,也怪自己。既然活到今天,也沒有少一隻手,少一隻腳,也就隨它便了。

  今天不講酒文化、茶文化,單講這飲食文化,也就是吃。人為了維持生命,就需要吸收營養,這個工作就是靠吃來完成的。由於上帝在造人時,附帶了許多感覺器官,眼睛會看,鼻子會聞,舌頭會嚐,所以人類從吃生食到吃熟食,不僅發覺熟食的香味,再加上其他一些植物佐料,聞著香,吃起來味覺感官也很舒服。發展到今天,不僅要聞著香,吃起來舒服,還要求顏色上要增加食慾,形態上還要美觀,這就是今天飲食文化所講的色、香、味、形。以四川地理環境加之空氣潮濕,味大是川菜的一大特色,豐富的物質加上充裕的時間,使好吃的川人能將菜餚精工細作。今天,川菜在中國四大菜系裏能佔重要一席,就是以它的精工細作聞名。這裏所說的精工細作,不是說的那種純工藝菜,而是每一道菜的加工過程,從菜板上的刀功,下鍋的先後順序,到火候時起鍋擺盤,這整個過答7b都是有嚴格工藝的。再說口味的多樣化;其實川菜並非一味的辣,川菜除涼拌菜要求有感官刺激外,一般熱菜都不辣或微辣,尤其燒菜、燉菜和蒸菜,那不僅有清淡的,也有甜味的,但又不像粵菜和蘇菜,一味的清淡或甜。川菜是百菜百味,只有火鍋才是一味的辣,但隨著食客的多樣化,火鍋也作了改進,發展了鴛鴦火鍋,分紅、白味。

  再說川菜在四川的分佈,也是各地各具特色。如雅安的雅魚,那是頭大身小,所以雅安的砂鍋魚頭是有名的。樂山的豆花有名,又嫩又夾得起來,大概是大渡河在混入岷江後,不知化合了甚麼微量元素在裏面。尤其各地的佐料,如;德陽的醬油,郫縣的豆瓣,保寧的醋,漢源的花椒,永川的豆豉,夾江的豆腐乳,涪陵的搾菜,這些統統彙集於省會的時候,成都就成了川菜的集散地。

  記得前兩年有個笑話,日本人居然把麻婆豆腐拿去在網上註冊功能變數名稱專利,當然這個官司他輸了。這麻婆豆腐,係民國初年,由成都一陳姓婦人,在北門城牆邊貽d有一家飯館。由於服務物件多為勞苦窮人,所以飯菜都舀得「汪幾」。有一群挑油的腳夫常來這裏吃飯,便將油籠子裏剩的清油倒出來燒豆腐,由於天冷,叫老闆娘整辣點,吃個味大,加之老闆娘長了一臉的麻子,久而久之,這陳麻婆豆腐便賣出了名,成為川菜裏的一朵奇葩。

  川菜的做法有很多,燒、炒、燉、蒸、拌,燻、烤、燴、溜、炸,雖然在各家餐館的做法上都大同小異,但各家卻各有拿手的特色菜。拿成都市來說,如果你想吃蒸肉,即粉蒸肉、蒸肥腸、蒸排骨、蒸牛肉、甜燒白、鹹燒白,其中甜燒白即夾沙肉,鹹燒白即焦皮五花肉加芽菜蒸出來的,那要到「廣福寺」去吃。你喜歡吃香腸、臘肉,到東大街「香風味」。吃涼拌雞到「劉雞肉」。吃烤鴨到「施鴨子」。吃燻鴨到「張茶鴨」。回民吃的清蒸「王胖鴨」。吃怪味兔到「老媽兔丁」,新南門還有一家「二姐兔丁」,味道都不錯。

  要吃魚到三洞橋「周鰱魚」。吃滷菜到「盤餐市」,從鹵豬頭、鹵耳朵、鹵沖嘴,到鹵豬腳、鹵尾巴,顏色橙亮,香氣溢人。吃泡菜到「朵頤」,那硬是香脆爽口。當然,綜合性的大餐館,還是要數「榮樂園」,這裏也是餐飲培訓學校,幾十年來不知向全世界輸送了多少川菜大師。其他相應的餐館如「川王府」,「蜀王府」,「姑姑宴」,「利賓園」、「味滋益」、「努力餐」等等,都算是有名的老字型大小餐館。現在新開的餐館就太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成都街上還有一種飲食店–小酒館,這是專門為酒鬼消磨時光而設的,只賣酒和下酒菜。酒賣杯杯酒,菜以「素火腿」為主。所謂「素火腿」,就是花生米下豆腐乾,其他菜主要有鹵的鵝翅膀、雞腳腳、鴨腸腸等,著名的有「醉翁亭」,「醉一杯」,「再來杯」,「太白樓」等,還有一家名字取得怪,叫「口br品」,這br,實際是兩個口字,兩個口在一起,就是嘴對嘴,本來應該是個「吻」字,可四川人偏偏讀個「br」,所以招牌上寫的是一個口,兩個口,三個口,讀就讀成了「口br品」。另外,成都還有一家清真回民館「粵香村」,吃牛肉到那裏,那可是燒、炒、燉、蒸、拌,樣樣好味道,尤其那碗牛尾湯,聞著香、喝著鮮、進口還回味無窮。成都人說起吃,嘴上總是油爆爆的,滿街都是餐館了,還讓外省人來擠熱鬧。有廣東人開的「香雪海」,山東人開的「齊魯」,山西人開的「晉陽樓」、「晉樂園」等,在成都也算是大館子。至於刀削麵、北方水餃之類,就只算是小菜一碟了。


  說到小吃,那就更多了。成都人的好吃嘴,是遠近聞名的,所謂好吃嘴,就是吃過街香,街這邊吃到街那邊香,甚麼「龍抄手」、「鍾水餃」、「夫妻肺片」」,「擔擔麵」、「師友面」、「鋪蓋拉麵」,「郭湯圓」、「賴湯圓」、「三六九」的肉湯圓,「張涼粉」、「王涼粉」、青石橋的「酸辣粉」,青羊宮的「三大炮」,「糖油果子」圖熱鬧,後子門的「滷肉夾鍋魁」、彭縣軍頓的「肉鍋魁」,水軍都督賣的是「大頭菜夾鍋魁」,「鹹包子」、「甜包子」、字鬍子的「小籠包子」,北門的「楊油糕」,青龍街的「三合泥」,「廖記甜豆花」,「黃記蒸蒸糕」,麥邱的「燒麥」,永祥的「葉兒芭」,冬天的「羊肉湯」,夏天的「冷擔杯」,遍地是「麻辣燙」、滿街是「串串香」,晚上賣鬼飲食的還有「夜不收」,從早上賣到晚上,從晚上又賣到天亮。這就是四川的飲食文化,完全沒有誇張,硬是把成都人的嘴都吃歪了。(待續) @

  作者小傳
  中國著名攝影家梁仲安,原籍大陸四川人氏,現旅居美國德州休斯頓,是休市華人攝影協會會員和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現主持新世紀攝影畫廊。(//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華行腳】康巴風情
【攝影天地】掛川花鳥園裡的鯨頭鸛
【攝影天地】紅葉飛舞見秋風
台北三峽滿月圓森林輕旅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