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5日訊】有人說,大學生戲劇是當今中國戲劇現狀的一個縮影,觀念的沖突、原創的缺失,以及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從中皆可窺一斑。作為中國話劇的發源地,校園戲劇一直是中國戲劇最活躍的因素。昨晚,燃燒了18天的大學生戲劇之火熄滅了,第三屆大學生戲劇節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據中華网8月5日報道﹐同開幕式一樣,戲劇界業內人士以及戲劇的忠實擁躉———大學生們濟濟一堂,在曾經的戲劇狂熱參与者、如今的央視主持人撒貝宁的宣讀下,此次戲劇節的所有演出院校各自領走了鼓勵性質的獎項。其中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小科學小愛情小權力批判》等獲得了演出獎,北京理工大學的《瞎子和瘸子》等獲得了优秀劇目獎,當主持人念到北京理工大學太陽劇社的名字時,全場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雖然上台領獎的女孩并非該劇社、近几年大學生戲劇的領軍人物顧雷,但她在回答主持人為什么全場會為他們歡呼的問題時,還是十分巧妙而簡練:因為大家都看懂了。的确,在戲劇觀念如此丰富的今天,“看懂”似乎已經成了觀眾在評判一個劇目時最簡單和直接的描述,然而這一藝術作品的基本要素如今似乎已成為了奢望。
昨晚的閉幕演出是華中師大的《傾城之戀》,這部根据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采用了最傳統的表演方式,服裝和道具也是純寫實的,一身身精致的旗袍足見主創人員花費的心思。從開幕式引起爭議的《倦鳥歸巢》,到閉幕式回歸傳統的《傾城之戀》,冥冥中似乎預示著今后几年戲劇發展的脈絡。用戲劇來推動校園文化,這句听起來有些官方的話昨晚被主辦者用來做此次戲劇節的結語,其實,用大學生們鮮明的表達和無限新鮮的創作力來闡述自己才是我們每一個觀者所期待的,明年的這個夏天將依然火熱,而我們的期待也同樣熱切。
閉幕演出是《傾城之戀》
■專家訪談
王曉鷹(國家話劇院副院長、著名導演):這一屆大學生戲劇節我雖然看得不多,但總體感覺還是很有潛力的。但我覺得有一個不好的傾向就是他們試圖讓自己的演出方式趨于職業化,這樣做的短處是掩蓋了其應有的生命力,我覺得應該提醒他們注意,否則將有礙于大學生戲劇節將來的發展。他們試圖從文本上使其更具戲劇的味道,形式上模仿實驗戲劇的做法,目的就是掩蓋稚嫩。但就學生戲劇本身而言,舞台技術的純熟不應是他們的著眼點,用自己的視角來切入,亮出他們的生活態度才是最關鍵的。
林克歡(戲劇評論家):今年比去年從質量上要好一些,有的已經擺脫了以前小孩子做戲似的那种稚嫩,自如了很多,特別是北理工的几個演員,很不錯。但他們現在也有种趨勢就是不按照自己的理解,而是向專業去模仿,這一點与戲劇的初始狀態是有沖突的。當初牟森、孟京輝等人正是憑著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做出了一些東西,因此千万不要被舞台經驗束縛住。
■學生觀點
大學生甲:今年的總體印象是參演數量增多了,地域更廣了,但質量卻下降了,至少是沒有一個上升的趨勢,由于“非典”的影響,北京一些著名高校如北大、清華、北師大等的劇社都沒有參加。外地的院校很有熱情,劇目大都很自我,但缺乏思考。北理工顧雷的戲張揚著強烈的對社會的反思,這才是大學生戲劇最應該做的,而不應該僅僅是模仿。再比如湖南農業大學演出的《我的母親是條大馬哈魚》,無論從編劇還是導演都很有才華。
大學生乙:大學生戲劇是沒有辦法來橫向比較的,因為學生每年都是新的,因此不要對他們有太高的要求,如果你看過之后感覺有啟發就可以了,不要用專業的眼光來衡量他們,否則你會覺得每一出戲都是經不起推敲的。這本來就應該是一個自娛自樂的舞台,是一個大學生之間盡情交流的節日,因此應該更民間一點,隨意一點。評論界在第一天就已經給這次戲劇節蓋棺定論了,讓所有人一下變得浮躁起來,其實戲劇是用來宣泄青春期苦悶的一种方式。(//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