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史博館「歷史考古小組」昨天公布該單位在澎湖的考古發掘成果,以一件出土的唐代越窯青瓷「花口矮圈足青瓷大碗」指向一個全新的台灣漢文化啟蒙年代,卻也指出另一個台灣考古熱所衍生的問題——博物館的考古研究人員闕如,且各博物館間考古定位不夠明確!中研院考古學門召集人劉益昌說,現階段國內的考古發展頗不正常。
史博館研究組主任李明珠表示,因為「經費有限」,所以他們無法在澎湖進行更具廣度的發掘研究,該考古小組於民國九十年成軍之後,為能將大台灣地區的文明開發史做橫向串聯,於是第一年選定金門、第二年澎湖、今年則在北台灣淡水進行發掘工作。不過,為什麼是北台灣?李明珠說,「因為南台灣已經有人在進行了」,其意指目前台南南科大量的考古發現。
據悉,台南縣府計畫成立的「南科考古遺址博物館」,將會以台東史前館的「南科分館」定調。但目前在南科進行考古的卻是中央研究院的考古人員。劉益昌表示,與其說「經費有限」,不如說現階段國內的考古發展頗不正常,許多該有專業考古研究人才的博物館,都需求助於中研院,而已有考古研究人員的博物館,也沒好好針對其博物館屬性進行考古研究。
劉益昌說,「南科考古遺址博物館」要不要定調史前館的「南科分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來要做什麼、準備怎麼做。比如當初十三行博物館在籌備時,是有準備成立兩個考古及研究單位的,如今卻連一個專才都沒有,所有十三行出土的一百萬件考古標本,全需送進中研院研究,以至衍生出十三行館內全是複製品而真品卻在中研院的流言。劉益昌說,目前陳列在十三行的考古標本確有五、六件是假的,但最重要的「人面陶罐」,卻是放在中研院的才是假的。
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被賦予台灣歷史的考古研究重責,但同樣的也沒有考古人才。真正有考古研究專才的博物館,目前只有具考古背景的臧正華任館長的史前館,以及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事實上,南科的中研院考古團隊即由臧正華主持,臧正華說,南科再蓋一個大型的考古博物館,可能在經費預算上有困難,而台東史前館所擁有的,正是偌大的典藏空間,所以,他才會建議在南科成立一個小型的史前館分館,展示南科的考古成果,而把將來大量出土的考古標本,存放在空間條件較好的史前館。
至於方興未艾的台灣考古熱該如何發展與整合呢?劉益昌認為,國立台灣大學是國內考古學很重要的學術教育單位,其菁英多數後來都進了中研院,而中研院則是考古研究大本營。典藏考古標本的諸博物館,也需要有專業的考古研究人員,才能善盡博物館典藏的功能,但各博物館須把定位弄清楚。
劉益昌進一步表示,就定位來看,台東史前館應著力在史前與原住民舊社的考古;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進行台灣歷史的考古;史博館則偏重在台灣與中國文化關係的考古;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則把重心放在地質、動植物等自然歷史的考古。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