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曼娜香港二十九日電)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今天發表十年來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信心的變化分析報告顯示,回歸前由於中英爭拗關係,導致港人對「一國兩制」缺乏信心,回歸後由於特區政府多番施政失誤,波及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下跌。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分析調查數據時表示,在一九九三至九六年,有信心與沒有信心的比率通常都在三成半至四成半之間互相爭持,大抵反映了回歸前中英爭拗的結果。一九九七年上半年至一九九八年下半年為止,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有非常可觀的增長,由四成五增加至六成七。
他指出,回歸以前,尤其是中英爭拗期間,香港民眾基本上害怕大陸政府在九七回歸後把所有制度推倒重來,剝奪香港人珍惜的自由,和殖民地統治後期出現的民主發展。
回歸後,駐港解放軍紀律嚴明,大陸領導人也沒有明顯干預香港的運作,反而是積極保護香港免受內地省市影響,令特區的地位提升至相當的水平,這都有利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另一方面,香港「馬照跑、舞照跳」,市民生活方式基本不變,以及「六、四」集會,反對北京的示威,以至後來法輪功的活動,都沒有受到北京的干預,使得不少香港人放下了心頭大石。
不過,一九九九年五月開始,由於特區政府為了解決香港人在大陸所生子女的居港權問題,決定不接受香港終審法院的判決,正式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尋求解釋基本法的有關條文,使得民眾對「一國兩制」的信心走向下坡。自一九九九年起至現在的四年半期間,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反覆向下,由之前的六成七回落至今年上半年的四成九。
鍾庭耀認為,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信心的下調,其實在於特區政府的多番施政失誤。回歸後不久,市民對本地政府的信任程度已由超過六成跌至不足四成,再在低位徘徊,明顯是不滿政府處理亞洲金融風暴的表現、處理禽流感的方法、和因為搬遷機場而引起的大混亂。導致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信任程度一直每況愈下,至今年上半年只有三成市民信任政府,不信任者有四成三。
他總結說,董建華連任後的一年間,特區政府民望下瀉,嚴重波及中央政府,民眾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也應聲下跌。
至於港人對北京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回歸以前,只有兩成多市民信任北京政府,不信任者達四至五成。回歸後,正反評價者在三成左右爭持到二零零一年中後,信心開始增加,高峰期是二零零二年上半的四成九,然後回落。至於回落的原因,鍾庭耀估計,主要是中央政府在董建華尋求連任期間不顧香港民意而積極挺董,開始對香港內部事務諸多意見,加上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爭論中,左派人士的言論也引起很多市民不滿,特區班子又盛傳中央已訂下今年七月的立法時限和其他底線,使市民對中央不滿,信任程度回落至三成八。
鍾庭耀指出,香港五十萬市民於今年七月一日遊行後,香港社會的民間力量開始集結。遊行的旗號是「反對二十三條、還政於民」。但遊行之後,除了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得以押後,負責推動立法的主要官員「須要」辭職外,還直接導致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辭職,特首董建華向市民承認施政失誤,及市民把不滿轉移至未來的政制。因此,以專職人士為象徵領導的一股人民力量,會隨時改寫香港內部的政治版圖,和民主發展方向。這股力量,是回歸以來從未出現的變數,對「一國兩制」的未來發展也會有重要的影響。鍾庭耀認為,未來影響「一國兩制」認受性的因素包括特區領導班子能否鞏固香港市民珍惜的價值觀念,發揮兩制的優勢;特區政府能否減低施政的失誤,整體上挽回已經失去的民望;特區領導班子是否認識到要解決當前的管治困局,不能單靠經濟措施,而是要照顧香港人的政治訴求,包括對政制改革的要求;中央政府在處理特區事務時,能否稍安無躁,讓香港人解決香港的事情;中國大陸本土的發展,尤其是政治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