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淳良北京特稿)北京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網民達到六千八百萬人。儘管網際網路在中國的普及已對中共政治經濟等各層面造成重大且深遠的影響,但由於網路發展仍受制於中共官方的指導,近七千萬中國網民欲真正享受到網路所帶來的各項真正好處,顯然還要有一個漫漫的過程。
中國最早接觸網際網路的時間約在一九八六年,當時是以國際電話線路接通國際的互聯網,一九九0年代初期初步形成區域網路,直到一九九四年中共才正式連上網際網路,是進入國際網路的第七十一個國家。一九九五年三月,中國郵電部開通北京和上海兩個互聯網的國際出口,五月開始提供網際網路服務,成為官方的網路供應商ISP。一九九六年後,中國網際網路迅速發展,一九九七年六月網民只有十五萬人,當年底為六十二萬人,截至去年底,中國網民已達五千九百一十萬人,首度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位居全世界第二位。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從一九九七年十月至今年七月止,共進行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無論在上網人數、上網電腦台數、CN下網址數目、WWW站點數、國際出口寬頻總數、網路域名名稱等數量均呈現大幅度快速成長。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網民已有六千八百萬人,預估到今年底將達到八千六百三十萬人。在網民結構方面,以男性、未婚、三十五歲以下、月收入兩千元人民幣以下、學生和技術人員為主。在上網習慣方面,住家是上網主要地點,晚上八、九點是上網熱門時刻。網民每月花費上網費用約兩百元,上網目的主要是獲取新聞訊息。
儘管中國大陸網路事業近年來快速發展,但實際上網人數仍屬十多億人口中的少數,和美國、日本等已開發中國家相比,不論是網民比例、技術或應用,目前仍相差甚遠,甚至比台灣、香港水準都差了一大截。此外,中國上網的費用偏高,也嚴重影響網民數量和上網時間,對網路發展形成重大瓶頸。
統計顯示,中國農村網民只佔網民總數的百分之一左右,除了少數種養大戶外,真正透過上網來指導農業生產和銷售的農民很少。廣大農村等相對落後地區,目前的財政能力無法滿足網路發展的設施要求,居民的收入水準也不足以支付上網的相關費用,因而限制了這些地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與電子商務活動的開展。
綜觀中共的網際網路政策取向,可以總結出一個概念,就是發展與管制並行,透過層層嚴格的管控,使網際網路可以在中共官方的指導下,依其所規劃的方向來進展。中共對網際網路管制的實際作為上,在電腦相關軟硬體方面主要是設置防火牆、網路自動監控系統、網路伺服監控器或是建構關鍵詞數據庫等方式。不過,網路傳播由於具有無國界、去中心化、匿名、隱私、便利等特性,因此更加對中共治理下的中國社會體制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及衝擊。
雖然中共花費相當多人力、物力與財力管制網路發展的方向,持平而論,也確實達到相當威嚇、警告、限制的效果。然而隨著網路持續快速發展,這樣的管制是否依然有效仍是個很大的疑問,而社會的轉變也勢必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而深化,可以期待的是,或許網路在無形中可以使中共統治權威逐漸式微,而社會未來也可能產生相對的自主性和多元的面貌。
儘管如此,目前雖然中國的網路新聞媒體在強調發揮各自特色與風格的同時,仍將繼續受到嚴格的控管與監視,尚無法展現出真正自由多元化的面貌。因此,中國想要打造自由的經濟市場,允許私有財產和商業自由存在,但另一方面卻又無法包容基本言論和人權自由的共存,諸如一連串大規模鎮壓法輪功,並採取各種方式與作為來限制網路言論自由等,近七千萬中國網民欲在網路時代中享受到各項的真正好處,顯然還需要有一個漫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