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1日訊】像每一個移居到國外的家庭一樣,如何讓孩子在他國文化裡保留本身的特質,並在自己的文化裡扎根,是我們教育孩子最常思考的問題。這樣的思考,常常讓我們在為孩子們選擇教育計劃時,想得更多也做得更積極。
四年前隨同我們前來曼谷的兩個孩子各是小學四年級、一年級。她們在此地上的是一所由美國人主辦的國際學校,學生成員多達四十五個國籍,是一個典型的小小國際社會。孩子們馬上就面臨了兩個問題:如何使用英文跟上學習,以及如何面對多國文化的衝擊。四年之後,當我再回顧這個問題,我發現,跟當初料想的完全一樣,家庭是孩子最大的力量泉源。
還記得孩子們剛進入ISB時,只懂得一點點的英文,但即使在她們的英文那麼需要加強與幫助的階段,我們全家仍然一致決定,只要在家中都說中文,這個決定如今回首看來真是令人欣喜萬分。儘管四年來辛苦的耕耘,英文已成了孩子們的「官方」語言,但她們也因為家庭的堅持而養成了不混雜語言的習慣,並且只要有說中文的親友在座就絕不開口說英文。有許多人或許認為這樣堅持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如今英文已是世界通用的語言,日常裡說英文並沒有什麼不好,更何況是受美國教育的孩子,然而我們卻有不一樣的想法。
事實上,我完全可以感受到這四年來孩子受西方教育的種種優點;比如說她們很能管理自己的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超越自己的障礙,甚至連小小四年級的書旂都用一種研究的方式在做功課了,更不用說七年級的姐姐一篇篇內容豐富、充滿見解的報告。但是承受西方教育的優點並不意味著要拋棄原本自己的文化,一個連母語都不喜歡說或說得不好的孩子,怎能期望他有機會去探索母國文化的美好與豐富?因此我們決定從基本的語言習慣做起。
對在台灣完全沒有受過小學教育的小女兒書旂來說,有一段時間情況的確是比較困難。她的英文正在上軌道而中文底子又不夠深,有時候要轉換那些詞句對她來說真是夠頭痛的了。所幸她很有耐心,而我們也很堅持,所以總是鼓勵她、等她、讓她慢慢地想,想不出來的便解釋給她聽。至於長她三歲的姐姐,我們並不擔心她趕不上以前台灣學校的進度,所以不用教科書來維繫她的中文能力,也不強迫她去上中文學校,只是在家裡供給她大量內容健康、思想豐富的中文書籍,並陪她賞讀古典文學著作。所以樂旂雖然離開台灣已有四年,但長時間所積累的中文工夫,不但沒有使她變成思想上的外國人,反而還已把整本唐詩及部份宋詞都背得滾瓜爛熟,研讀古文的能力也不差。就在我提筆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她正坐在電腦前埋首翻譯一本她所喜歡的英文書,這是她用來進階自己中文能力的方法,而我們就在她的遣詞用句中給予指導。對她來說,學習母國的語言與層層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就在這項工作的延伸裡得到切實的磨練。
如今每個晚餐過後的夜晚,我最愉快的一件工作就是和小女兒一起讀一首唐詩,這雖是重複四年前和大女兒一起做的工作,但我絲毫沒有倦膩的感覺,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對我來說,與其讓書旂認識更多的中文字來當成工具,不如讓她在學習中也同時能觸摸到母國文化的氣息。我選擇唐詩的理由是因為書旂已在課堂上學會用英文做日本俳句,她把這種十七個音節的短詩所蘊涵的意境掌握得非常好,我知道這是帶她讀唐詩的好時機;果然,她非常喜歡,一天讀一首,問了我許多問題,並且把她讀過的每一首詩都翻譯成英文,整整齊齊用最美的字體抄在稿紙上並畫上插圖。當我翻看這些日積月累的作品時,心中感到很寬慰,也決心要更下工夫來帶領兩個受外國教育的孩子在文化的探索裡找到真正的自己。(光華畫報雜誌社)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