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0日訊】國際知名度遠在李云迪之上的郎朗,并沒有收到預期的票房,這是昨日記者獲悉的最新消息—
據中華网8月20日報道﹐在距郎朗的北京獨奏音樂會不足兩周時,其票房情況卻比今年3月份李云迪獨奏會同期銷售差距不少。在歐美火得“一塌糊涂”的郎朗獨奏會在北京能火嗎?昨天,記者就這些困惑采訪了北京的一些業內人士—
國際認知遭遇中國情結?
獲得肖邦比賽金獎的李云迪,在國內已經擁有了極高的聲譽和廣泛的認知度;相比之下,當今國際樂壇紅透半邊天,堪稱華人音樂家翹楚的郎朗,卻并沒有得到國內更廣泛的認可。記得2001年“相約北京”邀請費城管弦樂團時,主辦方曾經特意想將隨團前來的郎朗換成知名度很高的李云迪,但是遭到了費城方面的拒絕,理由是——郎朗是國際上認可的优秀鋼琴家。但是,國內對此并不了解,媒體和大眾更注重的是比賽的大獎。
在歐美,獲獎并非終極,而僅僅是學生階段的結束和職業音樂生涯的開始。可以說,一個音樂家最值得炫耀的并不是獲獎,能夠常年接受頂級樂團的合作邀請、与頂級音樂家合作,才是他們躋身世界樂壇的資本。在國內,這种認知悖論直接導致了對郎朗重視程度的不足。
偶像效應撼動古典殿堂?
在中國,偶像的作用遠遠超過藝術成就。
環球唱片公司的李子昭認為,李云迪在內地以及日本、中國香港有著相當高的知名度,這与他的經紀公司的推廣方式有著相當大的關系。首先,他在這些地區是以流行樂壇青春偶像的形象推出的,吸引了一大批喜愛流行音樂的青年人,其唱片銷量都堪稱空前,而他近年來在這些地區的演出密度相當大,青春偶像的推波助瀾也造就了他的空前認知度。但是,李子昭也怀疑這种“追星”方式,是否真正能夠讓喜愛流行音樂的人“改宗”走進古典音樂殿堂。
運作此次郎朗獨奏會的保利文化公司經理何鷹表示,“李云迪有多年來的‘星光’籠罩,你只需要告訴大家——李云迪來啦!而郎朗,我們還要不停地告訴大家——郎朗是何許人也!”那么,“偶像效應”能否決定票房?何鷹表示,就他掌握的情況看,郎朗不是“偶像”,推廣起來的确有些難度,但他在音樂界的認知度早已超出李云迪,可是最終的票房又并不取決于圈內。
票房到底流向何方?
郎朗、李云迪的觀眾群在相當程度上是一樣的,但細划起來有區別。年初李云迪獨奏會現場,有大批的少年琴童,秩序混亂場面頗為紛雜,可以說,觀摩學習的成分占了相當的比重。而前年、去年郎朗兩次隨費城管弦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在北京演出,到場的觀眾大多是成年的樂迷和駐華使館、駐華商團以及公關饋贈,而后三者如果買票的話肯定是選擇高檔价位。
以往的規律是高檔和低檔兩頭出得最快,但是郎朗目前的情況是中間的价位走得比較好,而高价位票不甚理想。普遍認為票房不理想絕不是郎朗的問題,市場是一個綜合因素的結果,隨著北京各大音樂學院和附中的開學,業內人士相信,最后一周還會有一個銷售高峰。(//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