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陵:美、中恩怨自由談(3之1)

王中陵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8月11日訊】自從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裡說:「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後,中共幾十年間所奉行的,基本上就是以親蘇、仇美一邊倒為國策。雖然俄國人的路已經有了結論,但親蘇、仇美的情結還是不絕如縷。海灣戰爭是一面最直觀的鏡子,把各色中國人的心態照得個肺腑洞見。

不斷重播哭喊著要爸爸的伊拉克小男孩的鏡頭

幾十天晝夜不停連軸轉的海灣戰況直播,僅從那個被不斷反覆重播的哭喊著要爸爸的伊拉克小男孩的鏡頭看,那些握有新聞報導製作導向權者的充沛愛心,自是不容置疑。不過,有人仍然撰文質問:為什麼那個伊拉克兒童的生命就那麼值得關注,而國內不斷發生的死於非命的礦工的生命就不值錢?怎麼就不能為他們的悲慘遭遇播上幾秒鐘?就差沒罵偽善了。最新的例子是被廣州收容站無故打死的打工大學生27歲的孫志剛了,怎麼就沒有伊拉克兒童那樣幸運呢!怎麼就沒給幾個鏡頭質疑那無視人權的收容遣送制度呢?一度走紅過的歌,叫做《讓世界充滿愛》。愛心能充滿世界固然好,但多少也得象徵性地給同胞勻一點才合作人的道理,不要讓國人心裡太不平衡。也許做「新聞」者的愛心,常人難以理解吧。不妨舉一段王志採訪水均益的例子:

  王志:我很冒昧地問一句,你喜歡戰爭嗎?
  水均益:作為一個人,我不喜歡。

  王志:那作為記者?
  水均益:作為記者,我老實說我覺得應該說是比較喜歡的。

  王志:我聽說很多消息來源都是國內在給你返還過去?
  水均益:應該說有相當的一部份,這也是一個現實情況。

  王志:那這樣一來,去巴格達還有什麼意義呢?
  ──(《南方週末》2003.4.17)

看來,對新聞記者的採訪報導,哪些是記者話、哪些是被訪者的話,人們確實很難作準確判斷。至於去巴格達的意義,那是不容置疑的。你沒見直播海灣戰火期間那些天天在熒屏上運籌帷幄、大談人民戰爭、汪洋大海、屢斷屢錯的學者和專家們,這會兒正不知道該怨誰吶!

幾十年的仇美情結,實在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說到幾十年的仇美情結,現在回過頭來尋根究底,實在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中、美、蘇、英本是聯手抗擊日、德、意法西斯的。陳納德的飛虎隊名震遐邇功不可沒。中、美合作所更是為打擊日寇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把鮮血灑在中國國土上的美國大兵,也著實不少。一顆原子彈擺平了小日本,真替飽受日寇8年三光政策的中國人民大大地出了一口惡氣,多少解了一點心頭之恨。當然,也有些中國人不領情,竟在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反倒替敵國挨炸而憤憤不平。美利堅從未對中國提出過領土要求,怎麼反而成了中國人民的頭號敵人?中、美合作所的冤案也實在不合一個以禮儀之邦自詡的古老民族的文明傳統和道德標準。

記得馬克思稱讚過美國的《獨立宣言》是人類「第一個人權宣言」。林肯當選為總統時,馬克思還代表第一國際發賀信:「歐洲工人認為由工人階級忠誠的兒子阿拉伯罕.林肯來領導自已國家進行解放被奴役種族和改造社會制度的史無前例的戰鬥,是即將到來的時代的先聲。」馬克思還認為美國是「最先產生了偉大的民主共和國思想的地方。」就連毛澤東在延安時也對來訪的美國客人大談:「每一個在中國的美國士兵都應當成為民主的活廣告。他們應當對他遇到的每一個中國人談論民主。美國官員應當對中國官員談論民主。」要論延安對美國人自由、民主的嚮往,只要看一看當年《新華日報》的社評,便已見八、九矣:《論英美的民主精神》、《一黨獨裁,遍地是災!》、《有人民自由才有國家自由》、《爭民主是全國人民的事情》、《報紙應革除專制主義者不許人民說話和造謠欺騙人民的歪風》(陸定一),《言論自由與民主》、《新聞自由─民主的基礎》、《為筆的解放而鬥爭》……剛去世的平民思想家、民主先驅李慎之先生說「現代化就是美國化」。1979年1月中美建交,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鄧小平指名要戴著「右派」帽子、尚未恢復黨籍的李慎之隨行,據慎公說,鄧小平曾說:「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首先就是要對美國開放。不對美國開放,對任何其它國家開放都沒有用。」「我這次去美國後,一輩子就哪兒都不去了。」魏源在《海國圖志》裡用武、智、公、周、富、誼六個字讚美美國。徐繼畬在《贏環志略》中歌頌華盛頓「幾於天下為公」而且有「三代之遺意」。宋教仁、于右任倡議「美利堅合眾國之制度,當為吾國他日之模範」。

用著電燈、電話、轎車、飛機、計算機等高科技產品,怎麼可以無視與這些先進生產力相輔相成的先進制度呢?要說我對美國人的態度,彼國尊重人權,從不擾民。從不把同胞烙餅似地翻來覆去亂折騰,從不要求人民沒完沒了地學習花樣百出的窮勞什子廢話,也從不強迫老百姓無休無止地對各種政治秀逐一表態、獻忠心。即此一端,堪稱是不擾民的先進代表。

(民主論壇)(//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特稿】前學生起訴神韻和飛天的幕後真相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