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花蓮地下水位 異常升降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8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宜中╱花蓮報導〕花蓮長期監測水位的八口淺層地下水井,近來出現反常升降現象,沒下雨,水位反而飆高,下了雨、發生地震,水位反而降低。

 花蓮地區長期監測淺層地下水位變化的地點,位在花蓮市西區,民國八十六年開始監測淺層地下水位變化,原為了用來作為興建建築物的參考,沒想到在蒐集水位變化數據的同時,也發現了地震與地下水位升降的關係,引起花蓮氣象站高度的重視,雙方長期相互聯繫以取得所需的資訊,藉以作為分析之用。

 今年五月份,花蓮地區降雨總量僅七公釐,這處定期監測的八口淺層地下水井,水位竟然全部升高,部份地下水位上升高度近三十公分,最少的也約在十公分以內;緊接著,五月二十七日日本發生規模七的強震,次日監測井的地下水就全部下降至正常水位。

 日本的地震,與花蓮市這處淺層地下水監測井的水位變化有否關係,沒有定論,然而今年六、七月份,這處淺層地下水監測井,又有幾次水位升降與台灣其他縣市地震產生關聯。

 另外,莫拉克颱風在本月初為花蓮帶來雨量,一般認為,淺層地下水位直接受影響,水位理應升高,然而八月六日花蓮發生規模五點一、震度五級的地震,次日八口淺層地下水監測井,仍有三口水位下降,下降幅度約在十公分左右。

 花蓮氣象站主任陳世嵐說,近日花蓮地下水位的變化,因雨量普遍較少,因此有了一些實質觀測價值,而能否用來與地震劃上等號,恐怕還太牽強。

⊙記者楊宜中╱專題報導

 地下水存於地層中,水位的升降,除了雨量多寡的因素外,地層的壓力關係,也可能直接造成水位變化,為了廣泛蒐集地下水位資料,做為未來研究地震的參考,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從九二一大地震後,已經展開一項地下水位觀測計畫。

 成大防災研究中心與國科會進行合作,九二一大地震後進行「地震發生前後地下水位異常變化之研究」計畫,預定以五年時間,在全台灣鑿下十六口觀測用深水井,觀測不透水層以下的地下水位變化,連同在這十六口主要觀測井五公里範圍內的其他水井,建立一個五百五十口井組成的觀測水井網路。

 目前連同在花蓮氣象站內鑿下的最新一口主要觀測井,鑿井計畫剛好完成一半,達到八口,而其中四口井還附設地下水含氡量的觀測。

 儘管以目前的觀測資料,還難以用來與地震連上關係,但成大教授賴文基對於歷史上有關地震造成地下水位變化的紀錄,仍然津津樂道。

 賴文基說,其實中國的典籍顯示,早在西漢綏和年間,就曾出現「水出地動」一詞,證實在當時,就已經有人觀察到地震發生與水井水位變化可能有關。

 另外,一九七六年,中國遼寧省的海城大地震,在國際地震學術領域裡,被視為以地下水位預測地震最成功的紀錄,當時,海城周邊四百六十七口井,在地震發生前三至五天,有明顯的水位變化,其中,還包括距離海城達數百公里的水井在內。

 不過,賴文基也說,地下水位變化也不能視為和地震絕對有關,以海城大地震次年發生的唐山大地震而言,就沒有任何人觀測到地震前有任何水井的水位發生變化。

 近二十餘年來,在地震研究方面,於國際上執牛耳的美國與日本,雖未再以地下水位變化做為預測地震的主要原因;然而,賴文基認為,相關的地下水位觀測資料,仍在累積中,並不曾停頓,若以人類將地下水位變化數據化的歷史而言,在地球億萬年的歷史中,不過如沙灘上的一粒砂,尚無法一窺地下水與地震關係的全貌。

 賴文基對於花蓮近日來的地下水位反常變化,相當有興趣,他認為,雖然淺層地下水位變化,受雨量多寡干擾很嚴重,然而也可配合雨量資料分析相關數據,或許某些「鑿對了位置」的水井,就能有效呈現地震發生前兆。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2024年終特輯】芯片戰涉深水區 華為遭重擊
太空人在國際太空站怎樣過聖誕節?
在平安夜創造歷史 NASA帕克探測器衝入日冕
豐田汽車為川普就職典禮捐贈100萬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