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日電)貴州省黎平縣擬將被譽為中華民族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活化石的侗族大歌,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今天報導,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結構複雜,演唱方名特,至少包含兩個以上聲部,非三人以上不能演唱,只能由歌班演唱,歌手必須經過挑選,並從小嚴格訓練。
中國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蕭梅說,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都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勝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罕見。
侗族人民素有「歌養心、飯養身」之說,由於以前沒有自己的文字,侗族許多文化、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靠歌聲代代相傳。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路認為,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發揮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侗族現有人口兩百六十多萬,主要聚居於貴州、湖北、廣西、湖南等省區。經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實地考証,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區主要集中在貴州省黎平縣南部地區,在現代文明的沖擊和影響下,流行區域和傳唱人口逐年減少,許多著名的侗族大歌歌手、歌師已年過古稀,侗族大歌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