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透視:印度為何比中國窮?

BBC中文網記者 魏城

人氣 490
標籤:

【大紀元7月8日訊】記得有一年乘飛機去中國,鄰座的一位美國商人與我閑聊起來。他說,他因為生意的緣故經常跑中國和印度,我就好奇地問起他對這兩個國家的對比,他回答說:”印度比中國窮多了!在中國的城市中,雖然也有窮人和乞丐,但人數並不多,但在印度的大城市中,如孟買、加爾各答等,你在人行道上行走,必須一直看著腳下,一不留神,你就會踩上一個露宿街頭的窮人。”

我不知道他的”印度比中國窮多了”的結論,是不是僅僅源自於對兩國城市街頭漫步的對比。即使談到街頭漫步,也有一個小內幕,他可能並不清楚:中國當時仍然實行戶籍管理制度和收容遣送制度(收容制度只是在最近由於”孫志剛事件”的政治餘波才被廢除),而印度沒有這些制度,儘管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大量外地民工湧入城市打工,但沒有工作的進城農民絕對拿不到”暫住證”,因此很容易被收容遣送回鄉,這也許就是這位美國商人在中國街頭很少看到露宿街頭、無家可歸的窮人的原因之一。

但我擔心說出來他也不會理解這些古怪的制度,就沒有告訴他。

網上又起”對比風”

不知為什麼,最近中文網上又刮起一陣”中印對比風”。網上隨意瀏覽一下,就會時不時地碰上有關對比中印經濟、政治等方面誰優誰劣的帖子。也許,這是因為印度總理瓦傑帕伊最近剛剛訪問了中國的緣故吧。

就連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也跟著湊熱鬧,在瓦傑帕伊訪華之際發表了題為《印度對陣中國:落在龍後面的老虎》的專題報道。

中印對比之所以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就是因為這似乎牽涉到民主制度和集權制度的競賽。

傳統傳媒和電子傳媒上的這類爭論當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也有一個共識:中國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經濟領域,目前領先於印度。

對這一點,論戰雙方幾乎沒有爭議。即使是《經濟學人》雜誌,也在報道開篇時指出:”25年前,中印兩國的生活水準頗為相似,但如今中國人的平均收入幾乎是印度人的兩倍。”

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中印經濟上的差距是否能夠歸咎於政治制度,換句話說:印度經濟比中國落後是不是應該怪印度的民主?

一個署名”qw513″的網民顯然這樣認為。他在《世紀沙龍》網壇上發帖說:印度的精英階層”不顧條件和國情,認為民主就是萬靈藥,認為為了民主,寧可犧牲經濟發展速度,其結果是許諾給廣大老百姓一張實際不可兌現的自由、民主、尊嚴的空頭支票,喪失改善其經濟水平的機會,永遠成為選舉政治的犧牲品。”他認為,印度的經驗教訓說明,”民主不能當飯吃,第三世界國家的基本要求與發達國家不一樣,民主權與生存權都是好東西,但兩者不能兼得的時候,後者更重要。”

即使是在《關天茶舍》網壇上一位為印度辯護的網民”skimming”,也認為印度的相對落後與民主不無關係:”印度有很多自己的問題,例如不成熟的民主政治,使得先進的民主形式被濫用誤用,同時又無法像極權政府一樣實行有力的政府控制與改革。”

但網民”藏□”認為,印度的落後基本上與民主無關。他在海外中文網壇《海納百川》上列舉了一般公認的”印度病”症狀,如尼赫魯時代所謂的”民主社會主義”限制了印度人的致富積極性、濃重的印度宗教文化傳統使得人們不思進取、狹隘民族主義和低效率嚇跑了外商、印度與巴基斯坦愈演愈烈的軍事衝突嚇跑了一部分投資者、基礎設施落後等等,都與民主沒有什麼關係。

《經濟學人》雜誌的”中印對比”專題報道也認為,造成中印兩國富裕程度差異的原因與民主並沒有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不過是因為印度比中國更晚開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再加上官僚主義、不寬容、印巴之間毫無意義的軍備競賽等原因。

然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似乎永遠不會有一個簡單、一致的答案。其實早在瓦傑帕伊訪華前,國際上就有過類似的爭論。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多米尼克﹒特克就曾在1995年主編了一部大型研究報告,比較”二十一世紀的兩大巨人──中國和印度”,該報告的某些結論與《經濟學人》雜誌的結論截然相反。

特克認為,印度的民主制度在某些方面拖住政府,無法刺激經濟增長,舉例來說,民主政府必須更多地注意通貨膨脹問題和對”強大的既有游說勢力”作出反應。

這個說法在某種意義上與”六四事件”前風行一時的”新權威主義”學說的某些論斷不謀而合。當時,該學說的主張者就認為,中國需要一個具有現代化導向的”新權威人物”強制地推行市場化的經濟改革,而過早的民主改革不僅會阻礙經濟改革的推行,也會拖慢經濟增長的速度。

即使認為印度落後與民主關係不大的網民”藏□”也承認,”有一項中國大陸的專制優勢恐怕是民主印度永遠也趕不上的:印度作為民主國家,不可能採取大陸那樣化一切工會為傀儡的做法。正是這種區別,使得最恨工會的外商熱愛中國的投資環境,其投資額令印度這些民主國家瞠乎其後。”

民主:捉鼠之貓?

的確,這個世界上雖然有富裕的民主國家(歐美國家)和貧窮的專制國家(朝鮮),但也不乏較為富裕的威權國家或地區(二戰結束前的德國、日本和民主化之前的韓國、台灣)和貧窮的民主國家(印度和一些非洲民主國家),這至少說明民主和富裕程度並不一定直接關聯,也順帶著削弱了以下兩個觀點的可信性:1、只有實現一定的富裕程度,才能搞民主﹔2、要想富強,必須先實現民主。

然而,難道民主的價值僅僅就是實現更高的經濟增長率的手段嗎?難道政治制度的功能不過就是相當於能否捉到”小康生活”或”巨富生活”這隻老鼠的貓嗎?

最近隨同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的一個印度政府官員回國後發表觀感說:”在一個第三世界國家,你不可能在擁有人權、工會、教育水平低下的選民的同時擁有中國式的增長速度。這個代價值得嗎?我認為是值得的。至少我們沒有坦克在廣場上屠殺學生,沒有在大躍進中餓死三千萬人。”

其實,民主和富裕是兩個不同的價值追求,兩者有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聯繫,但不是那種功利性的直接聯繫。富裕不一定是建設民主的前提條件,民主也可能無法完成實現富裕的工具性任務。信奉”民主致富論”的人往往只把眼睛盯在歐美的富裕國家上,他們不知道歐美的富裕原因很多,不完全就是因為實行了民主﹔鼓吹”民主不能當飯吃”的人也犯了類似的錯誤,他們把視野局限在那些搞了民主仍然未能致富的國家──俄羅斯、印度和第三世界的其他民主窮國,他們不承認這些國家經濟沒搞好還有其它原因。這兩種人都把民主的功能狹隘化、簡單化為一種致富的手段:捉不住老鼠的貓就不是好貓,不利於致富的手段就不是好手段。

如果實行民主不一定能夠致富,那麼,民主的功用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如果說致富是滿足人們物質層面的需求的話,民主則更多是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自由表達、自由結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由人民來控制掌權者等等。

如果說民主與致富完全沒有關係,也不確切。前面有人提到了民主對經濟發展的”負面效應”,但不能否認,民主對經濟發展也有”正面效應”。

民主也許不能保證一個國家迅速致富,民主也無法保證一個國家逃脫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但民主的”糾錯”機制至少能夠糾正那些錯誤的、甚至災難性的經濟政策,如那位印度官員所說,中國”大躍進”經濟政策導致大飢荒的人為經濟災難就不會在印度發生。

另外,自由民主制度在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時從”自由人”心中所煥發出的自由能量,顯然也能轉化到經濟建設和財富創造上。

真正的繁榮

印度依然貧窮,印度城市的街頭上依然充滿了席地而睡的窮人。但那位隨同瓦傑帕伊訪華的印度官員看待這個問題的視角,顯然不同於此文開篇提到的那個美國商人。

這個印度官員說:”如果孟買採用居住許可制度,如果沒有工作就阻止人民進入這個城市,如果沒有工會,沒有勞資糾紛,沒有罷工,孟買將會變得多麼繁榮?孟買將從此不再有城市人口膨脹,大街不再擁擠,沒有貧民窟,孟買將輕鬆超越新加坡。”

他的這番帶有某種怨氣的話,說的對,也不對。如果他提到的那幾個”如果”都實現了,孟買將會出現的景象並不是一種真實的繁榮,而是如同北京、上海一般的虛假的繁榮。如果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縮小了城鄉差別,那麼,沒有居住許可制度和限制工會措施的孟買也會如同紐約、東京一樣繁榮,那時的繁榮將會是真正的繁榮。

如今即使連中國,也取消了收容遣返制度,如果在中國進一步徹底取消戶籍管理制度之後,北京、上海街頭仍然繁榮,那也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繁榮。(//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巴基斯坦代表到任象徵印巴關係改善
巴厘島爆炸案嫌犯落網  檢察官要求判處死刑
印度一神奇男子八年來靠水和陽光存活
印度從借款國轉向貸款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