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8日訊】【大紀元訊】大紀元記者文婧報道/德國大學因其不收學費和國際公認的教學高質量而吸引了很多中國學生,然而在德國上大學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中國的大學學歷得不到承認。德國的理工科碩士(Diplom),文科碩士(Magister)和國家考試的制度自成體系,不同于英美的學士(Bachelor)和碩士(Master)的學歷制度。這通常讓已在中國取得了學位的中國學生不知所措。
中國和很多國家通用的都是英美的學歷制度。一般來說,德國大學不承認中國的大學本科學歷。有些中國學生在國内所修的部分課程能得到承認。但德國大學最多也只承認中國大學四個學期的課程,而這四個學期其實對應的是中國的八到十個學期的學時。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德國公司謀職時也常處于這种尷尬的境地。
德國人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早在1997年10月的德國文化部長會議上和德國高校條例總綱中就提出了引進英美的的體系的建議。新體制試行的同時并不放棄老的理工科碩士,文科碩士和國家考試的制度。目的是增加德國學歷的透明度,和國際接軌,從而給德國与其它國家之間的學術、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提供便利,同時提高德國大學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
兩套學歷名稱的關系并不复雜。新制度中的學士的課程是三到四年,畢業后可以工作,也可以再讀一到兩年,取得新制度中的碩士頭銜。如果中間不考學士而直接讀碩士,就是五年。這個碩士頭銜和舊制度中的理工科碩士和文學碩士頭銜同處於一個級別。
好處是學生不用象以前一樣必須一口气讀完漫長的碩士課程。可以先拿學士,之后工作几年,積累一些工作經驗,然后再進修。這樣也可以提高課業安排的靈活性。
自從這個建議提出近六年以來,德國高校界一直就此進行著激烈地爭論。德國高校校長大會主席蘭德佛利得先生認為,過多的大學學歷稱呼不但達不到增加學歷透明度的目的,反而會引起混亂。而且在大學里只學了三、四年的手持學士學位證書的畢業生,是否真的能胜任工作,在諸多雇主的頭腦里也還是個問號。當德國的雇主對這樣的學士畢業生還沒有普遍信任的時候,那么德國人怎么能讓外國人相信德國學士們的工作能力呢?如果沒有信任做基礎,那么更無從談起通過新制度給不同國家間的各種交往提供方便了。
在最新的一輪支持和反對新學歷制度的論戰中,雙方依舊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針對德國2003年4月1日德國高校協會的一個支持引進新學歷制度的新聞公告,高校校長大會主席蘭德佛利得反駁道:“這純屬一個(愚人節)的玩笑。”
論戰是否會有結果和結果如何,德國高校的學生、老師們還在拭目以待。以德國人舉世聞名的穩重性格來看,六年的爭論時間并不是太長,畢竟一項涉及到全德國高校的改革,一旦實施就會牽扯到方方面面的諸多問題,如果事前沒有考慮周全,之后再改回去,那么就要付出一些經濟和聲譽上的代价了。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