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5日訊】〔自由時報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儘管中國在海外逐漸被視為是經濟奇蹟與主要的商場競爭對手,搶走不少南鄰大國印度的光環,不過出生於中國的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者黃亞生與出生於印度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哈納連袂在最新一期「外交政策」期刊上撰文,剖析印度可能會在未來迎頭趕上中國。
「亞洲華爾街日報」二十四日以「印度可能縮小與中國的差距」為題,報導印度和中國的經濟實力與發展策略。黃亞生與哈納的論點不算出人意料,不過依然使這兩人在印度頗受歡迎,而這篇文章也被印度新聞界廣為報導與轉載。
報導說,中國的經濟成就與國際名聲,其實是反映了外商對中國的巨額投資。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是印度的十倍以上,而且中國也因為本身的海外僑民更多且更富裕而獲益良多。中國歡迎外商投資,部分原因也是希望避免製造出本國的資本家。
儘管如此,哈納與黃亞生都一致認為,要在中國找到一家具有世界級規模且在海外行銷國產商品的純中國本土企業,是很困難的事。而印度雖一度拒絕外資,而且即使在扭轉態度後也未能吸引大部分的外資,但它仍具有中國所缺乏的優點,即足以與歐美標竿企業一較雄長的本國公司,譬如印度軟體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 Ltd與生技製藥商Dr.Reddy’s Labs Ltd。印度缺乏一個現代經濟體的硬體設施,但在諸如法院與金融體制等軟體制度方面,卻較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替紐約標準普爾公司追蹤中印財經情勢的分析師穆黑爾吉指出,中國的經濟奇蹟其實不若表面上來得傲人,因為扣掉中國官方習慣的誇大數字歪風,中國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大約是七%,而印度是六%。但中國國內的所得儲蓄率是四十%,再加上外資的挹注,而印度所得儲蓄率為二十四%,吸收的外資也相對較少,因此投資在中國的錢有很多被浪費掉。
穆黑爾吉認為,在印度投資可以回收更多,其銀行的壞帳數字還不到中國的一半,只要印度能適度提高儲蓄率與投資率,則很快就可以提高經濟成長率。(//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