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萬人上街示威 港報籲特區政府反省

標籤:

【大紀元7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健輝香港二日電)香港回歸六周年,爆發自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後最大規模的五十萬人示威遊行,香港多份報章今天發表社論表示,市民對施政表達不滿,當局必須好好回應,否則社會不安持續,令人深以為憂。

星島日報的社論表示,多個團體昨日以不滿廿三條為理由舉行示威,但除了對立法抱有各種不同意見外,整個行動可說是匯集了對近年政府施政的不滿。從遊行人士向傳媒表達的訴求,包括有不滿負資產、失業率、公務員或公共機構「瘦身」、「沙士」疫情的處理和檢討等,甚至中年失業漢表示不滿意罰市民錢的條例太易通過,又或者菲傭上街希望取消菲傭稅,可說是一次施政異見的大匯集。

社論指出,面對大批市民上街,政府高層紛紛表示理解,同時認為這是自由社會表達意見的一種方式,這種說法雖無可厚非,但香港始終是一個經濟主導的國際商業城市,極需一個安定的營商環境,所以絕不能把昨日的事件和南韓大學校園經常發生的示威相比,而應盡早疏導民怨。

社論認為,和很多地方的人相比,香港市民性格顯得較平和,長期以來對政府的要求不會太高,他們這次表達的不滿,即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是盤根錯節,不易理順。政府高層如今唯有痛定思痛,通盤檢討和重新訂定施政策略,各問責局長也要通力合作,以期從頭收拾舊山河。

成報的社論表示,參加「七一」大遊行的人數創下回歸六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這既是香港言論自由環境的真實寫照,也是香港各種不滿情緒的一次集中反映。對此,特區政府既要坦然面對,也應該高度重視。

經濟日報的社論表示,昨日反二十三條遊行既是意外,又是欣喜。意外的是據發起遊行組織估計,多達五十萬人遊行,是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以來,香港最大型群眾上街,相信數目使港府吃驚;欣喜的是人數雖眾,但表現得理性、冷靜、自律、溫和,充份顯示市民素質之高。

社論指出,正如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天離港前說,香港現在最需要的是理解、信任和團結。理解是最基本的一步,只有港府改弦易轍,走入群眾,聽取市民意見,把「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的口號,真的落實為行動,才能贏取市民信任。

社論認為,昨日的和平遊行顯示了港人的高素質,若能再加上高素質的政府,香港走出困境將指日可待。

明報的社論表示,昨天的遊行,不單是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而且參與的包括許多專業人士,有法律界、醫護界、教育界、新聞界、社福界、學術界等,公務員也有不少,這些人是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不會輕易參與政治活動。這次集體動員,是因為政府施政方針嚴重失誤,議會審議二十三條立法過於倉卒,欠缺足夠的醞釀、溝通和妥協,幾日後便要強行通過,有關團體努力遊說也不見效,才被迫以群眾運動的方式表達不滿,希望政府和議會懸崖勒馬。

社論指出,面對這樣強大而清晰的民意,特區政府高層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做鴕鳥,埋首沙堆,否認自己的缺失,把大批民眾上街歸咎於傳媒煽動、經濟不景氣、反對黨誤導等等,總之不改變、不讓步。這條路線或許可以討好一小撮人士,卻會使特區政府與民眾更疏離,不用多久,便會成為遭人嘲笑藐視的跛腳鴨。另一項選擇,則是正確的選擇,虛心聽取民意,真誠檢討過失,盡快補救,包括承認二十三條立法有未完善之處,以開放的態度和反對團體再作磋商,必要時將三讀表決時間延後,就外界最關注而政府一直拒絕修訂的條文,如禁制機制、官方機密等,作出實質的讓步。

相關新聞
香港立場新聞案 鍾沛權被判21個月 林紹桐獲釋
港選民人數閹割選制後再跌 18至20歲4年跌近九成
羊村繪本案|高院下令充公言語治療師總工會資產
記者遭滋擾恐嚇 港記協稱「似乎全然停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