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珠褪色 福爾摩沙殷鑑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7月2日特稿/港人藉由「七月一日」這個具有政治象徵的日子,並在中國新任總理溫家寶訪問期間,出現達數十萬人的大遊行,反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緊縮政治自由,堪稱是對香港特區政府表達不信任的具體動作;港人的心聲,說明香港正漸趨政治與經濟倒退,已不復昔日風采。

  在SARS尚未蔓延時,依據港府破產管理署今年初所公布的數字,去年全年個人聲請破產個案達到二萬六千九百多宗,比前年上升一倍;法庭頒出的破產令達到二萬五千三百多宗,比前年增加一點七倍,兩者都創下新高;而SARS的出現,更讓今年香港雪上加霜。

  香港已陷入結構性的政經失調,這裡頭除牽涉港府因應措施的判斷外,也正反映中國提出所謂「一國兩制」的內在矛盾與不可行。

  從民主國家原理來說,一國要維持兩種以上、或是更多元的政經制度,應建立在直接民權的基礎,才有可能達成。可是,中國的政治體制不僅屬於中央集權,還屬於高度的共黨威權,所謂的「兩制」只是北京領導人對香港的「施捨」,而非其「固有權利」;如此分歧,鄧小平保證的「五十年不變」,根本就是空話一場。

  由於結構性的不可能,香港特區政府縱使要想維持「獨立自主」,在現實上便已困難重重,然而,這六年港府更是反其道而行,未能維持「兩制」,而屢屢朝「一國」傾斜。

  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便指出,今後將會繼續加強利用中國的經濟腹地,推動香港經濟發展,港府並持續以具體措施,加速中港一體化。但其結果,只是讓香港的製造業、人才不斷移往內地尋找機會。

  相關評估指出,香港製造業自中國改革開放後即逐漸外移,但因九○年代中期以來,廣東相關的軟硬體設施漸趨完整,使得香港製造業開始整廠遷移;原經香港轉口貨物,也漸轉向由深圳等地直接貿易。

  而銀行、航空、會計等服務業也漸將後勤作業遷移至深圳、廣州等地,減少了香港本地的就業機會,如果中港一體化是正確的策略,那為何已實驗六年的結果,卻是讓香港更形蕭條,顯然,港府的做法是加速香港利基的流失。

  從矢言「背靠中國」,到如今的「面向中國」,港府與中國甫完成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協議,中方同意香港部分產品得以免關稅進入內地銷售,看似一劑強心針,但香港媒體普遍認為,這並非使經濟走出困境的靈丹妙藥。

  台灣中研院院士、並擔任政院政務委員協助經濟決策的胡勝正,便認為中港這項協議是「口惠卻實不至」。

  他認為,香港的製造業,能夠移至中國內地的,便都已經移入,所以,產品的零關稅對香港幫助有限。相反的,目前香港經濟主體的銀行與證券業,從協議內容看不出中國有太多的讓步或承諾,所以,中港簽訂協議,只是為了提高港人對經濟復甦的信心。中港不僅經濟一體化,就連政治體制,香港也正被中國逐漸同化。

  這次港人以罕見大遊行反對「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訂定有關顛覆、叛國、煽動的具體懲處內容,便普遍被認為這是代表中港政治體制趨同的具體指標。

  其中有部分條文如分裂國家罪與顛覆罪,甚至已超越香港一般法律的規範範圍,但香港自併入中國後,社會並未出現嚴重的政治動盪,大規模的六四靜坐、法輪功抗議等政治活動也在一般民主與自由的法度內;港府急於立法強化政治控制,當然令人質疑。

  況且,香港真正的困局不在於政治失序,而是整個香港經濟在內陸中國的磁吸效應下持續蕭條,其發展已連續幾年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港人對港府治理無能漸生不安與不滿,但港府強化政治控制,實未切中港人期望。

  著有「中華聯邦」的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雖然鼓吹華人經濟圈,但也承認中國在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並未成功,他曾說香港毫無自治權的結果,經濟已日益衰退,北京縱有主觀意願,但其發展的軌跡,在主權大帽子下,香港完全仰賴中國的臍帶,失去其自主性。

  香港的政經走勢,正是對台灣最大的告誡。(//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凌鋒:東方之珠再閃強光﹐香港人又創歷史
港平安夜及聖誕實施人流管制及特別交通安排
工業傷亡個案數字上升 港工權會倡提高罰則和加強培訓
皇馬球星見面會被指貨不對辦 港消委會收17宗投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