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九日電)龐大的官僚體系和低落的行政效率是困擾中國大陸主政者的「頑疾」。儘管中國大陸新一屆領導人力圖樹立親民、務實、節儉新形象,但北京學者認為,這些行政改革只是「走形式」,中國行政成本仍高居全球之冠,而要實現高效廉潔政府,還必須將改革作風及理念制度化。
北京財經時報報導,胡錦濤日前以國家主席身份首次出訪,按照過去「慣例」要舉行送迎儀式,但胡錦濤「新人新做法」,宣布取消送迎儀式,並大幅減少隨團人數和交通工具。
報導說,中共財政部官員透露,中央預算對這類支出「並無單項成本核算」,在政府行政支出中「佔比重很小」,但這預示新一屆領導人致力於樹立務實及節儉新形象,是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動向的重要信息。
北京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辛向陽指出,目前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關鍵,不再是精簡那一機構和那些人,而是將成本概念引入改革。舉例而言,北京郊區某縣改區,需更換公家印章上百萬個,支出達千萬元人民幣﹔一九九八年至二○○一年行政機構精簡,約三十萬名官員被分流,中國為這些人「工齡買斷」、提供無償住房、支付昂貴的深造費等,表面上人員減少,但代價龐大,成本高昂,違背改革初衷。
辛向陽說,去年中國大陸稅收一兆五千億元,稅務人員一百萬人,美國稅收遠高於中國,稅務人員僅十萬人。這種情況體現在各級政府不講成本的「招商引資」活動及「形象工程」建設中,也表現在官場各方面,包括會議費、接待費、車輛費、電話費等,官員許多活動支出都列入「行政費用」。
辛向陽還透露,去年大陸中央某事業單位「市場化」,花費了一百億元人民幣的「改革費用」。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行政學教授毛壽龍指出,中央領導對迎來送往禮節的簡化,為地方政府減輕接待任務提供了制度化依據,但要實現建立高效、廉潔政府的最終目標,除了國家領導人「從我做起」的榜樣效應,還必須將這些作風和理念制度化,達到全社會的制度保證。專家認為,目前中國降低行政成本的突破口應是減少行政審批,自二○○二年下半年起,各職能部門相繼公布取消行政審批項目,例如證監會、外管局、發改委、商務部等取消上百項審批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