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2日訊】大紀元香港記者吳雪兒報道//國內對資訊流通的控制非常嚴厲,輿論基本上都是由國家控制,而且不時進行網絡封鎖,最近更有網絡負責人黃琦被逮捕,成了最早由於在互聯網上發表政治觀點被逮捕的人士之一。前一陣子,SARS肆虐,世界多個國家受到牽連,跟一開始大陸隱瞞疫情很有關係。不過,耶魯大學金融系的終生教授陳志武指出,大陸若要有真正的經濟發展,就必須有一個資訊自由流通的環境,至於大陸何時真正的尊重影響到十多億人民的知情權,只能夠拭目以待。
近年致力從事經濟研究,關心中國問題的陳志武認為,他判斷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不是看政府是否採用他的意見,他希望他的工作能讓更多人理解經濟、金融市場是如何運作的;如何從經濟方面可以取得更多的回報;能夠讓更多年青人或年輕官員理解市場運作,他就會覺得自己很成功。
國有變私有是唯一出路
對於最近「上海首富」周正毅案件,陳志武分析,國有體制的問題,在金融行業會繼續存在,表現的形式就是官僚體系,官員掌握很多金融資源,這些官員的個人收入通常不是太高。另一方面,想要創業的企業家,需要拿到這些金融資源,更進一步大規模投資、創業,對這些企業家來說,潛在收益是非常高的,所以出現了周正毅這種案子。
陳志武認為,怎樣把這種問題克服?答案就是必須把掌握很多資源的國有企業、銀行和其他的金融機構如證券公司,從國有變為私有,進一步民營化。民營化後責任和所有權都比較明確,自然會考慮自己的經濟利益,從經濟的角度來決定他們願意給誰貸款。所以民營化可以說是唯一的出路,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周正毅,兩個周正毅,三個周正毅。陳志武強調,單是經濟改革是不夠的,政治改革也必須同時進行,才能把中國的經濟發展推高到另一步。
陳教授指出,中國銀行的壞帳比率很高,但實際數字不清楚;壞帳的產生主要是:一、要執行中央政策性指令,給虧錢的國營企業貸款;二、是由於腐敗,不顧經濟上的利益,只顧個人關係,或受賄後的貸款等,都是導致壞帳的主要原因。
財富取決於資訊自由度
調查指出,國家的財富水平,跟其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是有很強的關係,資訊環境的好與不好,會決定金融市場發展的好與不好,金融市場發展得好與不好,又進一步決定這個國家財富的創造(wealth creation) 。財富創造和個人辦企業,辦企業後融資的環境(cooperate finance) 好與不好,即容不容易融資,取決於金融市場發展得好與不好。
陳志武強調,金融市場發展得愈好,企業會有更大的資金來源,資金的成本愈低,更有利於擴充業務,都是一環扣一環;表面上看資訊流通、新聞自由和營商機會各不相干,但其實資訊流通、新聞自由是社會和經濟的建基石。
他表示,資訊的流通愈不受阻,愈讓商人信任,在商業的交易上互相信任的程度就會上升,而信任程度上升後,交易成本就會降低很多,不用花很多精力去調查商業伙伴的背景,使得本來很有可能發生的交易都做不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資訊流通是很基本的;沒有資訊自由會使得經濟增長發展不起來。
陳教授說,大陸這幾年的商業環境跟幾年前不同。大陸前些年跨地區的貿易不是太多,如廣東生產的產品只是在廣東銷售,黑龍江的人可能不知道;黑龍江的人用的東西都是當地製造。可是現在的大陸就不一樣,可能廣東生產了衣服,發行了的股票和其他金融證券,可能被這間廣東公司的市場部推銷到黑龍江,或是新疆、上海,因此在生意上的伙伴會愈來愈多是沒有見過面的陌生人。在這種情況下,資訊不發達,對買賣雙方都不利,因此目前在國內資訊的流通比任何時候顯得更重要。
香港必須維持自由優勢
陳教授續說,大陸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發展,不是單靠發展第三產業,即服務行業,服務行業在大陸佔的比率只是27.5%,相當低,一百個國家裡面倒數第二最低。
陳志武指出,大陸有一個優勢,就是人口多,地方大,使得勞工成本很低,但也有其弊處:法治不好,訊息的流通環境非常糟糕,整個社會的誠信也很糟糕,而沒有一個自由的媒體,對大陸來說是大大的不利。大陸的「制度資本」跟香港的「制度資本」正好相反。大陸要是發展金融市場、醫療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卻不具備資訊自由流通的條件,基本上是不可能發展的。所以現在大陸的經濟發展在製造業方面,是不需要法治或資訊很流通的環境。
他說,當然在大陸這個環境下,法院不可靠,誠信又很低,資訊又很少。為了避免以後出問題要找法院或對方,所以在檢查貨品的質量時,本來只要一個小時就夠了,現在要花八個小時的時間,這就是法律不健全所帶來的困難;大陸就是利用大量的廉價勞工,使中國變成了製造業中心,走這一條路使大陸這麼多年來可以在經濟上增長得這麼快。
法治利服務業新科技發展
在七十到八十年代的香港、泰國、韓國、台灣也是依靠製造業,因為當時中國大陸還沒有開放,現在這些地方都必要在服務行業以及新科技方面發展,尢其是愈是新科技,愈是需要有法治。
陳志武認為,如果大陸把制度做得好,它的經濟發展潛能就無可限量,現在大陸的服務行業只佔27.5%,主要還是在製造業方面。不過,根據香港、台灣、韓國的經驗,等大陸的製造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使平均家庭收入再不上升的時候,下一步服務行業肯定會發展起來。但中間的過程就需要「制度資本」(Institutional Capital)把服務行業建立起來,法治概念的引入也是必需的,因為服務行業的產品如股票沒有實質形態。
陳志武續稱,金融服務本身的價值有多高,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法治好不好;對知識產權保護得好不好。譬如在中國某個地方開設一個證券交易公司或銀行,到底值多少錢,可能取決於這個生意做起來後,發展一個品牌、一個信譽。金融公司誰都可以去開,花了很多功夫去經營,能否給投資者創造很多的財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社會是不是對那個知識產權看得很重。
重視知識產權促投資
他舉例說,香港的匯豐銀行,總共價值假如說是一億,這一億裡面很大部份的價值是因為它是「匯豐」,「匯豐」這個品牌代表一個很高價值,但卻是無形的東西──知識產權,單是這個名字就會帶來很多生意。若在法治不好的國家如中國大陸,這個匯豐銀行可能花好多年的時間把這個品牌建立起來了,別人給這個品牌稍為變一點點如叫「小匯豐」,變相盜用品牌。最後,「匯豐」生意沒有辦法發展起來。
在先進發達國家,知識產權很重要,企業都花很多金錢在廣告上,把品牌建立起來。若果那個地方容許盜用情況的出現,那麼商家也不會花太多的錢去建立品牌,最後使得業界發展不起來。
陳教授認為,內地的經濟增長已經走到很重要的一個轉捩點,大陸在法治和資訊流通不好的環境之下,靠低微的製造業來發展做得很好,但經濟若要繼續發展,金融服務行業必須要有進一步發展。那是因為要經濟繼續發展就要有新的生意,或擴張現有的生意,兩者都需要注入新的資金,外資是一部份,但中國有千千萬萬小的和中等的企業,不一定有外資。那麼資金從哪裡來?大陸老百姓的儲蓄很多,他說,儲蓄率是兩成,在世界上算很高。
他說,另一方面,新的和現有的生意需要資金,如何把這兩方面拉在一起,中間就需要金融市場。服務行業的商機很多,但是要發展金融業,就需要一個有利的制度環境:資訊自由流通、誠信、可靠的法治制度。
官員握貸款權致貪污
他指出,由於真正的私人財務業沒有發展起來,政府就當起中間人的角色,通過銀行貸款給國有和私有企業,這些國營銀行如何分配資源是由那些行政官員做決定,他們掌握了國家的金融資源。這樣就創造了一個賄賂的環境,出現了像周正毅的人。很多中國社會出現的問題不是獨立的,實際上互相之間是連繫在一起,如不改變這一部份的話,會影響到其他的東西都不能改變,要改變只能改變一點點,但是從根本上沒有改變。
陳志武認為,這是中國經濟問題所在,下一步的經濟發展要做得更好的話,沒有別的辦法,雖有通過制度上的改革,從根本上使得中國社會的運作比較正常、有效。
房屋汽車貸款鼓勵消費
他表示,要經濟有增長,就要鼓勵市民花錢。中國三年前才開始推行住房貸款,汽車貸款一年多前才開始有,這兩個針對消費者的金融產品,已經為大陸的房地產和汽車業帶來了很多增長。在沒有房屋按揭之前,市民可能要花十到二十年的時間,把大部份的收入存起來才可以買房子,因此也不願意花費,結果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他指在鼓勵人民花錢方面,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比如學生貸款。大陸有很多家庭存錢是為小孩教育,小孩教育是未來消費很大的一部份,如果有學生貸款的話,家庭就不需要存那麼多錢,把錢拿去消費。
另外,陳志武認為,大陸的醫療保險也很糟糕,失業金或失業保險金幾乎是零,退休金也很成問題,使得儘管有房屋按揭和汽車貸款,市民還是不願意花錢。這就是為甚麼大陸現在必須靠出口來增長經濟,而不能靠國內的經濟。
他說,既然「制度資本」那麼重要,如果大陸把制度弄好,使制度資本很高,在中國本國所有東西都理順下來所產生的增長潛力會很大!中國根本上不需要靠出口來增長,靠本國的國民需求就已經可以有很多的經濟增長。
經濟比建國前好是謬論
為甚麼部份中國人民會覺得現在經濟已經很好?陳志武說,這是相對而已,比起以前是好了,就好像共產黨這麼多年對人民的教育:「看看四九年以前,又沒有電視機,又沒有電冰箱」。實際上是因為當年的科技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所以才沒有,但人民就真的會覺得現在比以前好很多。
對於中國嚴禁外匯流出,陳教授透露,大陸有很多企業家把自己的外匯轉移到香港,然後再從香港投入內地的一些私人基金,這些回到內地的錢就成了外資,其實不是真正的外資。這對香港是一個好處,對大陸那些個人來講,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那麼誰得付這個代價?老百姓得付這個代價,因為給了外資一個優惠,優惠就可能使政府在財政上有所吃虧,間接使得老百姓多付其他方面的稅。
他提到一個很幽默的觀察,他說,外國人覺得中國人喜歡把錢存放在床舖下,以為這是中國人的特性。不過,他認為中國人這樣做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國內的制度,也不相信銀行或金融機構,再就是因為財產權保管差。中國社會歷來有這個問題,就是讓太多知道你有錢,會打你主意或不給你提供好處,實際上就是財產權沒有受到保障。
23條拖垮香港經濟發展
關於特區政府最近急切要於七月份通過《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陳志武認為,立法後不會有很多人因為違反二十三條而被抓進監獄,但二十三條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自我審查很厲害,使整個香港的資訊環境的可信度變得很差,最後就會影響到整個服務行業的發展前程,按這個路走下去,香港的工作機會會愈來愈少。
他解釋,以前因為在亞洲有很多專制的國家如泰國、新加坡、韓國等,而香港是最自由的地方,所以很多新聞機構的亞洲總部都設在香港。如果香港現在的自由環境改變,很多機構的記者就不一定再留在香港,使得香港的旅遊、餐館、住房等服務都會因為外國記者的減少而受影響,當然那個影響不是決定性的,但也反映了很多問題。
另外,他又指出,記者離開後,很多商人和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的了解就會減少。其實記者愈多,本身是一個優勢,如果記者對香港的看法都很好,他們在不同的國家報道了,不正是幫忙香港宣傳,而且會有較正面的國際爆光。他認為,二十三條以後,外國的投資者對香港的看法可能會變得不那麼好,導致他們不再投資。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