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溪:高學歷低失業

標籤:

【大紀元6月18日訊】台灣過去流行的說法,至少是輿論的主調,是「高學歷、高失業」。曾幾何時,這個流行已經變調成「高學歷、低失業」了。

高學歷高失業時代

記得「行政院教改會」1996年才結束,剛好碰上台灣失業率上升。統計數字顯示,當年依教育程度別計算的失業率,剛好吻合了「教育程度越高、失業率越高」的趨勢。那年年底,教改會主委李遠哲還上TVBS發表〈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迷思〉,苦口婆心地表示「高學歷、高失業」只是暫時現象,不表示教育過度投資了;李院長還提到1985年時,高教育者的失業率更高。

1993年10月14日《中國時報》刊出〈高學歷、高學費與高失業率〉,除了舉證當年前八個月專上失業高於平均水準外,還擔心中央政府「教科文支出」不得低於預算15%的憲法規定,將使大學院校大幅擴張,大學素質日益降低,「高學歷高失業率」現象未來5年到10年會更加凸顯。

時遷境轉媒體不察

事實不然。十年後的教育別失業率,從國中的6.28%,隨著教育程度愈高,一路下降到大學以上的3.89%,完全符合「高學歷、低失業」的趨勢!

其實,進入廿一世紀,台灣就轉變成「高學歷、低失業」的型態了。但可能轉得太快,就像換黨執政,讓許多人不適應,還固守著原來的觀念。《聯合報》去年九月發表的〈八月失業率,高學歷升幅最大〉,也不管當月「專上」失業率(4.89%)低於平均失業率(5.35%)這個事實,硬說專上失業率較『去年同月』「上升幅度居各教育程度之冠」。還推測:「隨著大學錄取率的提升,預估未來大專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會更高。」

新時代面臨新問題

上述「大學錄取率提升」、「大學院校大幅擴張」等,都是事實。而專上程度者的失業率相對較低,就在大專畢業生(供給)增多的情況下達到了,可見社會上對高學歷的「需求」相對強勁。

過去輿論高談「高學歷、高失業」,主要是批評教育投資浪費、人力資源過度投資等。現在換成「高學歷、低失業」,顯示過去批評的問題不存在,但也隨之而來新的問題。

這個新問題,現在時髦的講法,叫做「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意思是說,在數位時代,能力強者表現更好,弱者則愈弱,造成所得分配越不平均。其實,「高學歷、高報酬」在美國已經有不止二十年的歷史,台灣應該也要開始面對這個問題了。@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梁錦松指短期內香港失業率仍有壓力
義大利民眾歡迎開放天空協議
SARS疫情加劇中國大陸就業矛盾
美紡織業者要求對中國進口產品徵保護性關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