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2日訊】情調高雅的西餐廳里坐了兩對男女,一對是熱戀中的情侶,一對是結婚十几年的夫婦;前者接頭交耳,后者默默吃盤里的食物,一個晚上說不到十句話。怎么回事?他們不也從你儂我儂的情侶階段走過來,為何”王子和公主終成眷屬”后,竟是如此結果?最常听到的回答是”結婚這么久,該說的話都說完了”。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tzsche)曾說,男女雙方走進禮堂時,神父最后應該補問一句:”你認為,可以和這個女子(男子)到老都有話說嗎?”。無論當時怎么回答,令人遺憾的是,到頭來答案通常是否定的。當男女夫妻關系變成例行公事,停止化學作用,彼此親密品質已經下降,如果再不注意,很快將亮起紅燈,遲早會走上离婚之途。
這是文明社會新產物嗎?其實,問題一直存在,古今中外皆然,只是過去不把它當問題,許多夫婦便終此隱忍一生,現在強調個人主義,不再壓抑內心不滿,所以世界各國离婚率不斷攀升,以德國為例,每三對就有一對夫妻离异,模范標准家庭的標准已降低到:親生爸爸、親生媽媽、親生孩子生活在一起,即便如此,滿足這种低標要求的家庭也愈來愈稀罕,而仍處于婚姻狀態下的男女,也不表示沒問題。例如,三十七歲的貝蒂感覺和丈夫之間似乎日漸疏离,愈來愈缺乏共同的興趣和話題,她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像許多有心經營夫妻關系的德國婦女一樣,她努力挽救婚姻的品質,積極找書看、參考報刊雜志、請教專家、勤跑婚姻咨詢中心,尤其后者最熱門。目前德國各鄉鎮社區雖設有咨詢中心,由于上門求教的人絡繹不絕,經常要等几個月的時間才能輪到。咨詢中心發現大部分夫妻問題出在溝通不良,問卷調查中顯示,將近百分之六十的婦女渴望和伴侶溝通,將這項期許列為第一志愿,男性則比例稍低大約百分之三十七,而將”希望增加性生活”擺在第一优先的,平均才百分之八。
根据心理學教授哈衛克(Kurt Hahlweg)觀察,一般夫婦平均結婚四年之后(甚至更早),男方對女方的注意力開始降低,再加上孩子、家務、生活和工作壓力,很難維持戀愛新婚心境,熱情逐漸被冷漠取代,夫妻關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受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平淡無聊侵蝕,而失去光彩。
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博士(Ulrich Beck)甚至怀疑,到底合不合适兩個人一輩子同住一個屋檐下?這一點,哈衛克教授雖然部分贊同,但因以輕言分手,則有待商榷,他強調,保持對伴侶的關注与興趣,并非理所當然,必須雙方有共識和意愿肯下功夫學習。如果不肯花這份心思,或經過努力,依然無效,表示彼此關系已”病入膏肓”,大概”沒救了”。
慕尼黑心理學家(Dieter Blaschke)累積多年輔導婚姻關系經驗給陷入危机的夫妻忠肯建議:”想要改變對方,首先必須改變自己”。國際巨星保羅紐曼以他四十年從一而終的結婚經驗提供心得:”肉體的歡愉、彼此的尊嚴、諒解的誠心、長跑的耐力”,德國影視明星奧朵夫(Mario Adorf)也支持他的說法:”維系婚姻沒有其它竅門,唯一的秘訣是愛”。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