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老倉庫 藝術新舞台

自由時報記者康俐雯文.攝影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4月27日訊】「從鐵道倉庫另類空間走到嘉義鐵道藝術村,這一條路走了三年……」鐵路在台灣社會發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鐵路倉庫的興建當初是為了配合鐵路運送自然資源(如礦產、木材)與工商貨物而起,後因公路貨運發達而沒落,轉成以運送旅客為主要任務,之後又隨著時空的變遷逐漸步向夕陽西下,宛如一個髮蒼蒼的老人,靜默地以年邁的身軀承載著歲月的流動……

位於台灣嘉義市後火車站北側的七間鐵道倉庫(一間為民有,六間屬鐵路局)整齊座落在北興街街尾,樓地板面積從五十五到七十坪不等大小。這裡的空間雖然不一樣大,不過在九○年代卻都被歸類為臨時、過度且閒置性的空間,猶如與世隔絕。前站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盛況,對比出後站倉庫的淒涼與寧靜,讓人難以想像在公路尚未發達的年代,後站倉庫每天貨進貨出,眾人依賴的盛況。

隨著公路交通運輸系統的發達,鐵路逐漸退出了轉運站的龍頭地位,三年前的嘉義鐵道倉庫與其他鐵道倉庫一樣,早已不復當年盛況,有些閒置,有些零星承租給民間作為貨物倉儲之用,然而整體而言,這些倉庫的倉儲功能隨著鐵路運輸的沒落,已經消失殆盡。

不過,鐵路倉庫的生命配合文化政策的推動,卻出現了生機。嘉義鐵道藝術村即運用了鐵路倉庫獨特的寬闊性、單純性,在空間裡創造其再生價值。嘉義鐵道藝術村的林青萍說:「存在著豐富歷史跡痕的倉庫很迷人,加入了活動,勢必更為有趣。」

文化策略 邊戰邊修
嘉義鐵道藝術村的活化過程一路細說從頭:八十六年台灣省文化處(現今文建會中喬公室)在省營鐵路局台中二十號倉庫舉辦了一場展演活動後,掀起了藝文界人士對於鐵道倉庫作為展演空間的好奇與期待,「鐵道藝術網路」的概念呼之而起。當時的台灣省文化處邀請藝術家協助規劃,預計五年當中完成八個火車站貨運倉庫的改造計畫。其中嘉義火車站鐵道倉庫也在名單之列。

隔年,參加南投九九峰藝術村裝置藝術大展的王文志(嘉義市藝術家),與妻子(藝術策展人)蔡美文注意到鐵道倉庫作為藝術創作的可行性,隨即向鐵路局承租第五號倉庫倉庫,作為工作室,自此開啟了以藝術進駐嘉義鐵道倉庫的首部曲。

八十八年王文志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藝術創作補助下,在工作室隔壁租下一間五十五坪(民有)的鐵道倉庫,作為成果發表的展覽場地。當時受邀的嘉義市文化局局長賴萬鎮參觀後,對於該空間作為藝術展覽空間的可行性感到興趣,乃委託蔡美文與王文志共同主持的「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負責籌辦嘉義鐵道倉庫藝術網絡的計畫,並由文化局出資承租該間民有鐵道倉庫,提供成為嘉義地區藝術展覽的另類空間,而「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則針對鐵道藝術展演,提出「另類空間--嘉義鐵道倉庫」的相關策劃。同年八月,在籌備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嘉義鐵道倉庫另類空間系列展覽隨即開鑼,讓籌備晚於台中二十號倉庫的「絕地逢生」開幕展提早上路。

默默一角的空間正式登上舞台後,不但觸動了藝術家的希望,也開始了一段艱辛困難且繁瑣的行政業務與協調。由於土地屬於台鐵,經與相關單位不斷開會溝通,慢慢取得台鐵的共識與認同。對藝術村的看法,公部門與藝術家見解雖有差異,文化局採取保守的邊戰邊修策略,並以過河卒子精神拼命向前。

八十九年九月起的第一期計畫中,完成了整體規劃、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倉庫安全結構鑑定、倉庫前綠地景觀鋪設、倉庫後方圍籬施作、另類空間展覽、鐵道社區志工隊的成立及鐵道同盟會、社區藝術節兩場大活動。接下來自九十年十月起的第二期計畫,完成倉庫建築規劃設計、五場主題策劃展、鐵道音樂祭、鐵道星空電影院、駐村藝術家徵選、黑金段紀錄片拍攝、藝術商品開發及倉庫改善工程。

林青萍,這個被嘉義市文化局派駐管理嘉義鐵道藝術村的幕後推手表示,努力三年的鐵道倉庫,終於從另類空間走上成為藝術村,她感覺就像一個懷胎十月的孩子呱呱落地,這個新生兒如今正以無限精力成長茁壯。

黑金段藝術節打造藝術村價值
在空間機能規劃中,除了倉庫還包含戶外環境景觀的使用,不但有藝術家創作的空間,還有藝術家發表展演的舞台、藝術資訊的互通、藝文休憩環境的營造、地方藝術人力資源的培育與推廣等。嘉義鐵道藝術村藉由藝術活動的推力,使倉庫有了新的意義:它不再只是存放貨物的屋體,而是多元藝術的交匯處。

去年底,嘉義鐵道藝術村推出了「黑金段藝術節」打響了嘉義鐵道藝術村的名號,以「黑金」為名是源於這裡不但產媒,藏量豐富,當初更是運煤最大集散地,「黑金」之名不脛而走,鐵路局也將這一段定名為「黑金段」。「黑金段藝術節」結合當代藝術大展、市民藝術創作、音樂、劇團、文學、影像、兒童藝術欣賞營等多元型態。

而藝術村配置包括:營運管理中心、餐飲區及研習室、練功房、藝術商品區、五號倉庫展演區、四號倉庫主展覽區、十間藝術家工作室及戶外景觀。第一批進駐藝術家包括林煌迪、李耀生、曾柏仁、陳昭安、張志平、何晃岳、王建凱、溢符碼團,展出創作品。

林青萍說,嘉義鐵道藝術村已進入正式的經營管理期,以後有專業展覽、藝術教育推廣活動、鐵道星空電影院、表演藝術、開發藝術商品、招募義工,而為永續發展,文化局將籌組鐵道藝術發展協會,慢慢的轉由民間團體接手營運。

改善老舊而閒置不用的建築物,做為藝術工作者的創作場所是一種「再利用」或「再生」,而非「新生」的觀念。修改老房子相較於重新建造,所耗費的成本較低,有點廢物利用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這些老房子及其周邊的環境都蘊含了重新建造無法取代的地方記憶。掃除封積的灰塵,引進藝術創造的活力,使其再現生機,嘉義鐵道藝術村正走在這樣的路上……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古道變鐵道     火車曾經穿林過
林業陳列館 原木、咖啡伴飄香
環島鐵路旅遊中部聯營中心  在中市成立
【攝影天地】比麻雀嬌小的灰縫葉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