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25日訊】當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大哭大鬧時,許多家長多是用哄帶騙,有的百般遷就,有的暴怒之下打一頓了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很多,隨著他們的成長,因素也越來越複雜。家長要瞭解這些原因,冷靜分析,正確處理。
1歲以內的小兒情緒不愉快大多與身體需要有關,如餓了、困了、尿布濕了,或者是生病了,這是家長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小兒發脾氣還有兩種常見情况。一是要人抱,許多嬰兒養成要抱的習慣,放在床上就會大哭大鬧。二是認人,嬰兒到6個月時就懂得認人了,要自己的親人抱,親人走了就不高興。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所帶來的不安和恐懼會突然大哭,這實際上是智力發展的表現。有良好習慣和舒適照顧的嬰兒是很少哭鬧的。
2歲的孩子情緒有了進一步發展,他的要求也多了,不滿足的情况也常有發生。但是,由于他們語言表達能力不够,所以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家長要仔細找原因。有位媽媽早上匆匆忙忙爲一個不到2歲的孩子穿吃好送到托兒所,孩子一直哭鬧不安,到午睡時才發現一隻小脚趾沒有伸直,在鞋裏已經壓得發紫了,這是媽媽的粗心。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和思維能力都有了發展,開始懂得是非和好壞,也有一些自我控制的能力。這個年齡孩子基本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不需要發脾氣,凡是一不順心就發脾氣,是教育不當的結果。如果在哭鬧下父母有一次遷就他的不合理要求,那麽,從此大哭大鬧就可能成爲他要挾父母達到自己目的的一種有效手段。
有的孩子發脾氣責任在于父母。如3歲左右孩子有了獨立的願望,孩子喜歡自己動手,也常用“不”來表示自己的獨立性。家長不懂這是好的萌芽,而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在孩子自己穿鞋,正準備系鞋帶時,母親過來不問情由,匆匆幫他系好,他堅持要解開,重新自己來系。母親怕耽誤時間而不肯,這樣大人發火,孩子發脾氣。有的家長因爲孩子不肯去醫院,騙他是到公園;有的送孩子去托兒所,說吃過飯就來接,結果很晚才來,這都會使孩子情緒波動。這些就不是孩子的問題。
要讓孩子經常保持愉快情緒和開朗的心情,這不僅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長大遇事樂觀,容易與人相處。經常發脾氣的人性情暴躁或乖戾,不僅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會受社會歡迎。
培養一個好脾氣的孩子需要:
〈1〉有一個溫暖、和睦歡樂的家庭環境。
〈2〉父母對待嚴而可親,得到孩子的愛戴和信任。
〈3〉從小有規律地生活和良好的習慣。
〈4〉父母結合日常生活,經常教育孩子讓他們懂得什麽事可以做,什麽事不可以做,鼓勵他們學會控制自己,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5〉家庭成員教育孩子在原則上要一致,彼此不在孩面前鬧矛盾。@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