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出土文物見證先民千年開拓史

自由時報記者康俐雯台北報導

人氣 15
標籤:

【大紀元4月22日訊】台灣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將於週四正式對外開放,當年搶救與主持挖掘十三行遺址計畫的臧振華教授與劉益昌教授昨天重返博物館及遺址現場,心中百感交集,感觸良多。兩位學者皆表示,在台灣博物館陷入觀光化、拚參觀人次的熱潮時,十三行博物館風光開館的背後,真要永續經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贊成十三行博物館初步階段以推廣宣傳、展示文物為主,但長遠之計須有研究部門,畢竟研究人員與研究結果才是作為往後展覽後盾的關鍵。



 臧振華現在是國立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的館長,民國1988年起開始主持十三行遺址挖掘計畫,當時每天上午六點半沿途載著工作人員到八里遺址現場工作,五點半收工,持續三年之久,但是卻發生政府規劃八里污水處理廠廠區範圍與十三行遺址完全重疊的事件,為了搶救十三行遺址那時全國各界發起保存十三行遺址的聲援活動,幾經協調與抗爭,雖然最後同意設置「十三行遺址陳列館」,但十三行遺址六萬平方公尺中,除挖掘計畫的七千平方公尺,加上後來污水處理廠內保存的遺跡三千平方公尺外,有六分之五的遺址都被破壞殆盡,出土的上百萬件文物標本現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研究。

 十三行文化遺址的挖掘,發現沾有大量鐵渣的煉鐵設施,以及各式陶製品,證實十三行文化人已進入鐵器時代,對台灣史前文化的考古工作意義重大。臧振華指出,這座因搶救遺址而誕生的考古博物館兼負著向國人推廣教育保存地下文化資產的重責大任,十三行文化遺址顯示台灣歷史不只四百年,十三行出土文物是先民開拓土地的見證,台灣歷史應可上溯千年甚至更久遠前的史前文化。如果各界未能有保存地下文化資產的觀念,這些史前人類遺跡一旦被破壞,「消失後花再多力量也找不回了!」

 劉益昌祝福十三行博物館這個新生命誕生外,針對「十三行是座離開考古土地的考古博物館」、「遺址破壞殆盡,僅百分之五的遺址被保存」以及「使用大批土地卻功能不彰的污水處理廠」表示不捨,劉益昌說:「如果污水處理廠運轉順利,功能彰顯,那十三行遺址『犧牲』得有價值,可惜的是污水處理廠使用大批土地破壞了遺址,卻功能不彰」。

 此外,十三行博物館因預算問題研究員額遭到刪除,僅存行政、營運與展示三組,且該館並不典藏十三行出土文物,而是與史語所合作,提供文物展示。劉益昌提醒館方完成第一階段的宣導後,必須著力於研究發展才是考古博物館長久生存之道。對此館長林明美回應說:館方有階段性計畫,研究人員與研究計畫是必須的,現在與史語所密切合作也請劉益昌代為指導。劉益昌則期盼十三行博物館能夠與歷史、社區等積極連結。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灣懷舊電影影展在鶯歌陶瓷博物館登場
台灣影片在休士頓國際影展大放異彩
巴格達部份市民主動維護市區治安
美保證保護伊拉克文化遺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