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伊拉克戰爭的聯想

BBC記者熱帕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11日訊】BBC記者熱帕4月10日報導/美國領頭的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引起了一系列的歷史聯想。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費爾德在周三被引述說,巴格達的情景讓他想起了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也有人把巴格達發生的事情同羅馬尼亞前獨裁者齊奧塞斯庫的垮台相提並論。

在伊拉克戰爭初期,美英軍似乎遇到了比他們預期更頑強的抵抗。於是,就有一些記者和分析人士開始把目前的戰爭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做比較。在他們看來,美國部隊有可能會陷入一場城市戰,就像一次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當美國裝甲車隊穿越伊拉克沙漠向巴格達挺進時,有人將此與更早的一場戰爭相比較,那就是1812年拿破侖統領的法國軍隊葬身於俄羅斯的嚴冬。

但是,當巴格達市中心的薩達姆﹒侯賽因的雕像被拉倒時,記者們又把這與當年莫斯科人推倒前蘇聯秘密警察創始人捷爾仁斯基的雕像相比,還有在東歐各國被推倒,砸碎的數不清的列寧雕像。

而薩達姆的民兵則被比喻為在羅馬尼亞共產政權搖搖欲墜時奇奧塞斯庫的安全部隊。巴格達中央也被稱為新的布蘭德堡門或是格旦斯克造船廠。

如果你想把東歐當年發生的巨變同一個歷史事件相比較的話,伊朗國王的倒台可能更貼切。那是一次人民的力量將一個外國支持的君主趕下台。唯一不同的是,那不是一次西方意義的民主革命,而且最大的敗家是美國。

中歐和東歐的共產政權之所以能夠生存完全是仰仗於蘇聯的存在。他們能夠在位也是因為有蘇聯強大的軍事威脅做後盾。蘇聯的坦克車先後於1956年和1968年開進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並在那裡設立了蘇聯模式的共產政權。

東歐人曾希望美國人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出面干預。在1988年,蘇聯領導人哥爾巴喬夫宣佈將不再使用武力來維持莫斯科在東歐的盟友。在這一表態公布之後,東歐各國的共產政權幾乎頃刻之間紛紛垮台。

哥爾巴喬夫可能低估了東歐共產統治的脆弱程度,也可能這是俄國人要結束與美國對峙的冷戰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無論從經濟角度上講,還是技術角度上講,蘇聯都已經無法在繼續維持原來的狀態了。而作為美國一方,他們當然非常歡迎這一進程,但當時東歐並沒有發生由美國領頭的解放戰爭。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軍在巴格達與伊軍激烈交火
美軍加緊攻擊伊拉克北方薩達姆殘部
世界銀行與IMF將協助重建伊拉克
巴格達城市介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