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決掌握機遇美軍快攻達陣

標籤:

【大紀元4月11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陳泓達╱特譯 )一週前,由退役將領轉任的電視評論員還批評,布什政府攻伊的戰略規劃風險極高,擔心規模達三十萬的聯軍不足以履行推翻薩達姆政權的重任。但在美軍九日攻佔巴格達後,轉而探究美軍何以不負所託的戰史學者指出,戰略設計者和戰場指揮官大膽掌握機遇,且靈活運用科技優勢順勢為之,是這場戰爭能在未遭遇強烈抵抗、避免大規模人員傷亡的情況下迅速推展的主因。

  在二十一天內聯軍奪佔伊南油田,越過幼發拉底河谷,挫敗伊國非正規部隊攻勢,擊潰伊國精銳共和衛隊,攻佔巴格達國際機場。在幾無停頓的情況下,美軍最後開入巴格達市中心,終結薩達姆政權二十餘年統治。

  華府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研究員卡拉法諾指出,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都認為雙方會爆發更多激戰,美軍傷亡也會多於目前的一百餘人。當第三步兵師和陸戰隊進入巴格達市區時,面對夾道歡呼的民眾和零星的抵抗,美國領袖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我就說嘛!」

  專家認為,美伊之戰在戰史上的意義,將是有效運用地面特種部隊和新式偵察技術蒐集情報,以及在儘量不傷及平民的情況下,據以刺殺和瓦解伊軍戰力的精準炸彈。

  這場戰爭也測試了避免陷入城市巷戰的戰略是否可行,即一方面將目標城市予以概略封鎖,再以選定目標的空襲行動挫敗敵軍戰鬥意志,鼓動城內居民揭竿而起。

  卡拉法諾指出,這場戰爭的戰略宗旨就是要讓美軍開入巴格達,向伊拉克人民證明薩達姆政權已經崩潰。「戰略規劃者冒極大風險,但事實證明他們的料想完全正確」。

  當情報顯示美軍有機會刺殺薩達姆時,中指部指揮官法蘭克斯將軍決定撇開態度審慎的作戰計畫,毅然於七日下令戰機執行「斷頭行動」。儘管薩達姆生死未卜,但這種勇於掌握機會、不拘泥於紙上作業的態度,也對整個戰局有重要貢獻。倫斯斐國防部長便表示,任何作戰計畫不外乎掌握自動送上門來的機會。

  法蘭克斯採取避免與伊軍鏖戰的戰略,一路向巴格達挺進,此舉或與二次大戰美國名將巴頓橫掃法國若合符節。但戰史學者認為,將法蘭克斯比擬為巴頓,抑或將美伊之戰相較於當年蘇聯反攻納粹德國和日本的神速,並無太大意義。學者指出,德軍在二戰時擁有當時戰力最強的陸軍,伊拉克戰場上的美軍則在訓練、領導統御和裝備上佔有絕對優勢,所面對的問題其實只有兩個:一是戰爭得打多久,一是必須折損多少兵力。

  一個比較恰當的比較對象是一九九一年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學者指出,九一年聯軍空襲行動持續一個月之久,地面作戰為期四天,才佔領佔總面積約三分之一的伊南領土。若巴格達陷落可謂戰事告一段落,此次美軍僅以三週便取得伊國全境控制權,並終結薩達姆政權。(取材自法新、美聯社)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白宮:電視情景只是一部份巴格達仍很危險
美軍控制伊三關鍵城市
阿莉沙﹒柳巴格達實地報導
海珊政權瓦解巴格達居民載歌載舞歡欣慶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