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英著:面對愛滋病真象的曼德拉和江澤民

范英著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2月10日訊】不久前見到一張照片﹕一位身穿非洲長袍、袍上滿綴金色飾斑的長者,笑容可掬地伸雙手從一位中年母親懷中抱過一個7、8個月大的幼兒。從孩子衣衫上的蝴蝶花結和頭上的花環看,那是個女孩兒。她一點也不認生,似有期待地舉起柔軟的雙臂,撲向這位頭一次登門的「爺爺」懷中。居室裡還有趕來的鄰里,洋溢著祥和氣氛。孩子哪裡知道,這位爺爺正是南非國家總統曼德拉。

原來這是2002年巴塞羅那愛滋病大會期間,曼德拉和柯林頓探視患者之照。那個嬰兒乃是愛滋病毒攜帶者!

若是這個孩子在中國,她的父母能夠指望得到中央或所在省、所在縣的官員們如此親切的關注嗎?

中國有個叫做後楊村的愛滋病村,竟有1,500多村民感染愛滋病!他們都是20多年前,為了弄點零花錢開始賣血而造成的。村民趙勸興夫婦和他們孩子中的6歲小女兒,都感染了愛滋病。記者報導﹕「一走進趙勸興家裡,就聞到一股怪味。在趙勸興床邊,臥著一頭老母豬和幾個小豬。這幾頭豬是趙勸興家裡最值錢的東西了。因為沒有房子,沒錢蓋豬圈,這幾頭豬已經和主人在一起生活了好一段時間。」這篇報導附有照片,把「人豬共一屋」的慘狀,呈現在你眼前,提醒你在嘖嘖誇讚大陸「超6星級」賓館和「總統臥房」時,別忘記還有這樣一間「臥室」!

愛滋病患者侯鐵寶在與BBC的訪談中說﹕「沒有人替我們說話,也得不到上級對我們的照顧。我們農民沒有錢看病。人家要是知道你有這個病,不管是吃飯還是什麼的,都會離我們遠遠的。」在這種環境下,病人怎會有勇氣同病魔作持續的抗爭呢?

曼德拉在世界愛滋病大會上的講話堪稱一語中的﹕「對愛滋病人要尊重和關懷,不能歧視。許多愛滋病患者並不是死於愛滋病本身,他們是死於圍繞愛滋病患者的錯誤觀念。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的領導人都應該盡全力打擊並且贏得對這種錯誤觀念的鬥爭。」

中國現在已經有600萬到800萬愛滋病人和帶菌者,和南非都是聯合國點了名的、將有愛滋病大爆發的重點區域。但在同樣警告前面,我們卻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和做法。

曼德拉直面現實,道破真象,大聲疾呼,努力擊破對愛滋病人的歧視,力爭國內、外的支援;而13年來的江澤民執政期裡,政府對國內愛滋病的蔓延真象,一直遮著,捂著,蓋著,粉飾太平,漠視愛滋病人在生死線上的急切呼聲和起碼要求。

曼德拉身體力行,教育國人﹕「絕不要讓愛滋病人在病患之中,還要受到歧視。許多人不是因為這種病,而是因為這種恥辱感而倒下去。許多孩子患病的家庭把孩子關起來,不許見外人。我們要同這種現象做鬥爭。」江澤民則在13年執政期裡忙於國際舞台上的作秀、國內政壇上的權鬥,忙於「三個代表」的推銷,哪曾聽到他對自己國家的愛滋病狀況發過議論和政令?號稱世界經濟增長「一花獨秀」的大陸,有錢裝導彈、買潛艇、制訂核彈頭滿百的目標、接二連三地為公務員漲薪……卻撥不出足夠款項救愛滋病患者出水火!

更有甚者,對民間出現解救病人的自發組織,中共不僅不因勢利導,大力支持,反而百般挑剔、萬分疑懼,視之為準邪教和反對派,不解散他們,心裡就不痛快。請聽救助愛滋病人組織的發起人和活動家萬延海先生向BBC的陳述﹕「中國愛滋病的現狀,同教育有關係,同政府掩蓋真象有關係。政府把愛滋病意識形態化了,把愛滋病當做社會醜惡現象。河南政府不是教育他們,而是欺騙他們﹕你們不要對外人說,要說了,孩子就不能上學了!長大也娶不上媳婦了!至於民間救助愛滋病組織,只能對政府說好話,不能批評政府,不能提出太多問題……」

如果政府對這類病人去除歧視態度,關心一下患者,傳播一些防病、治病知識;把真象告訴國人,教育國人正確認識愛滋病、正確對待患者;對待志願衛生團體,停止打棍子、扣帽子;同時也向國際社會道出真象,求得外援──則不需花費多長時間、多少錢財;只需擁有一點為人民造福的真誠、一點把老百姓當人看的人道主義精神。若能進一步求得全民(特別是那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富人)起來打一場關懷患者、縮小患區的全民戰爭,定會受到百姓擁護的。而且可以預言,那時定能得到國內、外大量物質和金錢的支援。

但是,邪門得很,他們就是不幹!

原因除了窮兵黷武的痼疾和內鬥擴權的專制本能外,還有一種邪門意識﹕決不能從我泱泱大國中抖出有礙觀瞻的不光彩事。1996年唐山大地震,政府居然在對外報導時,降低震級,斷然拒絕外援,謝絕參觀,寧可這樣遲滯對災民的救助!多麼英雄、多麼好漢啊!

聯合國預計,在今後29年裡,全球有7,000萬人可能死於愛滋病。如果中共對愛滋病蔓延的態度,不立即翻然悔悟,它將會對後代子孫留下難以想像的惡果。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紀元專欄】范英著:隔靴搔癢李光耀 十難指望胡錦濤
歐盟提計畫擬打破重要疾病藥品專利限制
聯合國官員呼籲南非加速分發愛滋病藥物
香港上市公司研究愛滋病藥取得進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