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新年腳步臨近 玫瑰花車裝扮倒計時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季媛洛杉磯攝影報導 / 舉世矚目的帕薩迪納新年玫瑰花車大遊行,隨著新年腳步的臨近,各項準備工作已進入衝刺階段。花車製作,29日進入貼鮮花階段,數千名義工正在漏夜趕工,為49部參加遊行的花車進行最後的精心裝扮,全部貼花工作將於31日中午完成。

*逾百年歷史的盛會

帕薩迪納 (Pasadena) 位於洛杉磯市東北郊,每年元旦在這裡舉行的玫瑰花車遊行始於1890年,2004年是第115屆,主題是「音樂 音樂 音樂」(music music music)。這項遊行已成為美國慶祝新年的標誌性活動,屆時將有百萬觀眾在科羅拉多大道兩旁觀看由49部花車、24支儀仗樂隊和24支騎士隊組成的遊行隊伍。CBS、NBC、ABC、HGTV、Discovery、KMEX-TV、Travel、KTLA5、Telemundo 電視台將向美國和全世界現場直播,全球將有3億5千萬人透過電視轉播觀看遊行盛況。

曾五次榮獲奧斯卡獎並42次獲奧斯卡提名的世界著名作曲家與指揮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被選為本屆玫瑰花車遊行的大禮官,玫瑰皇后則是從上千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日美混血姑娘梅根‧知念(Megan Chinen)。

*華航花車「台灣的喜悅之聲」以傳統婚禮為主題

中華航空公司的花車「台灣的喜悅之聲」(Taiwan’s Sounds of Joy) ,將為全世界億萬觀眾呈現早年古式婚禮迎娶的喜慶場面。

30日,在阿蘇薩花車製造間,正在緊張進行貼鮮花工序的花車「台灣的喜悅之聲」已初現風采。花車全長 55 呎、高 30 呎、寬18呎,屬較大的中型花車。一對新人身穿古式婚禮鳳冠霞帔傳統服飾立於花車前方,身後為娶親的隊伍,十餘位樂手以傳統樂器月琴、嗩吶、鑼豉、長笛等,喜氣洋洋地演奏迎親樂曲。四位轎夫抬轎跟隨其後,花轎後端為新郎迎娶騎乘的駿馬。花車周圍布置聘禮的禮盒,貼著「囍」字的古式竹編提籃,台灣的香蕉樹與棕櫚樹亦為背景。

承擔花車製作的「節慶藝術家」(Festival Artists)公司老闆瑞克.查普曼(Rick Chapman)表示,他們與華航合作已經16年,今年的設計構思主要藉喜慶婚禮的場面,同時播放台灣傳統的喜慶音樂,很適合本屆花車遊行的主題。




*花車的五顏六色取自天然材料

查普曼介紹,花車全部完成,平均約需40個品種、2萬朵鮮花,以及30個品種的其它乾材料,如玉米、綠豆、紅豆、核桃殼、穀子、種子、葉子、莖桿、樹皮等。

他說,根據組委會規定,所有花車的裝飾都必須用鮮花或純天然的植物,所以花車上所有的顏色都取自天然材料,如黃色要用玉米或乾菊花,古銅色要用乾樹皮或植物的種子等。貼花工作要在最後5天完成,而貼鮮花要在最後兩天完成。

鮮花來自世界各地,如荷蘭的鬱金香、哥倫比亞的康乃馨、厄瓜多爾的玫瑰以及來自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的奇花異草。所以,花車的製作是一項花費昂貴的浩大工程,從設計到製作完成,要花整整一年的時間。每輛花車的費用約在5至30萬美元之間,甚至更高。這還是在有大量義工參與的情況下估算的,否則,把這些人工算在內,費用會高得嚇人。






乳白色的柱子,細看原來是用白色菊花貼成的。

*義工的奉獻

從12月26日開始,花車製作進入貼花階段,在帕薩迪納、阿蘇薩和杜阿提的4個花車製造基地,每天都有上千的義工投入緊張的裝飾花車工作。30日在阿蘇薩花車製造間,現場除中學生之外,也有不少結伴前來的老人,以及帶著年齡只有10歲左右的孩子的家長們。

一群華裔小男生正在為迪斯尼的巨型花車貼花,他們都是13歲,來自華人聚集區的嘉偉中學。Gary Su 說,他已經是第二年來當義工,今年來了三天,他覺得貼花很有趣。

一群13歲的華裔小義工,Gary Su(右二)已經是第二年來了。

在院子裡,一群義工正忙著把葉子剪成小段,插到裝了水的小瓶子裡。一對母女請路過的記者為她們拍照,一問才知她們是來自明尼蘇達州的遠方客人。母親 Rosella Stow 說,每年都是在電視上看玫瑰花車遊行,今年專程和女兒Emi來到洛杉磯,住在親戚家裡,不僅要親眼看花車,還要親手裝飾花車。說著,一群由老師領著來參觀的學生來到跟前,她舉起插著樹葉的小瓶子,給學生們講解貼花的方法,儼然一位行家裡手。

專程從明尼蘇達州來洛杉磯的 Rosella Stow 和女兒Emi,不僅要親眼看玫瑰花車遊行,還要親手打扮花車。

義工們正在把一朵朵的菊花剪下來,準備貼到花車上。

迪斯尼巨型花車的局部,學生們正在貼黃色的玉米和棕色的植物種子。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2004玫瑰皇后有一半亞裔血統
華航美國花車遊行 台灣早期婚禮展出
當年游方藝人詠聖誕 今朝長街歡慶新紀元
拜登任內最後一次聯大演講 聚焦五大議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