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後餘生的甘肅災民防震棚裏迎年關

標籤:

【大紀元12月27日訊】亞洲時報焱樺12月27日報導﹐“饃饃加麵條慶新年,防震棚裏迎年關”就是‘10· 25’甘肅民樂、山丹6.1級地震後災民現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位於‘10· 25’甘肅民樂、山丹6 .1級地震的震中的姚寨子,是甘肅省張掖市下轄民樂縣的一個普通小村子。從民樂縣到姚寨子大約需40分鐘。“我們村有600來戶,2,800人,80%都是土房”,前任村支書之女于曉玲如是說,“這次(地震)我們村八成的房都塌了,我家的房就塌了。”

在于家的院裏支著兩頂帳篷,一頂是政府發放的藍色救災專用帳篷,另一頂是自家買的紅白藍塑膠布加其他材料搭成的簡易窩棚。一撩開棉被做的門簾——西北省份風大棉簾是擋風必備之物─一股刺鼻的蜂窩煤燃燒味道撲面而來。帳篷一隅是一張雙人床,上面整齊堆放著禦寒的棉被。床邊緊挨著一張書桌,床前就是取暖必備的土爐了,儘管有一根鐵制排氣導管伸向屋外,但仍有刺鼻氣味散發出來。和床相對的另一隅有一個放置雜物的櫃子,帳篷內剩下的空間就只夠打個轉身了。在如此狹窄的空間與毒氣親密接觸,讓人很擔心會否“一睡不醒”,但是似乎當地人卻也習以為常。

在政府發的防震棚旁邊是于家自建的簡易窩棚,一角正在徐徐冒著熱氣。窩棚最裏面是紅白藍膠布,外面就搭上任何可加利用的材料加固加厚,什麼塑膠布、爛膠皮,甚至家裏的掃帚、叉子、鎬頭等全都派上用場。棚裏除了一張雙人床加一個放了一大堆衣物的大紙皮箱再無多餘空間。但這個帳篷裏並無土爐,但正燒著土炕,“這些冷的天沒炕叫人咋睡,你瞅那熱氣就是炕裏冒出來的。建新房是明年5月份是事了,現在還不知道錢方面咋樣呢!”曉玲指著土炕一邊解釋道,一邊大方地拿出家裏自製的如意形狀的饃饃招待記者。

在記者的要求下,曉玲帶記者到其他村民家看看——她的朋友莫新梅家。莫家環境顯然比于家富裕,一幢100多平方的磚樓尚未裝上門窗。莫父說那是地震前建的,地震中由於新房是磚瓦結構只是出現了一些裂紋,“光修這些縫也要好幾千塊呢,明年5月份才能動工,現在還不知道政府會給多少錢補償呢,”莫父一臉的無奈。

由於莫家建了新房沒能發上防震棚,新房前一邊是自家搭的窩棚,只能容納下一張雙人床和一張桌子,一邊是舊屋的廚房。看到記者來了,莫新梅的哥哥一邊熱情地請記者進“屋”吃烤蠶豆,一邊自己在擺弄著VCD機打算看碟。跨過舊屋廚房門前曬了一地的油菜籽,莫父指著廚房裏地上一堆厚冬衣說:“裏面是洋芋(土豆),怕凍。”冬天,土豆是村民餐桌上的常客。

告別時,莫新梅硬要記者帶上一個案板大小自製饃饃“路上吃”,還是在記者強烈要求下才減到四分之一的大小。之後記者瞭解到,村裏都不缺糧,因為一來地震前有些人家的糧食還在打穀場上沒收,二來有人家的糧食都裝在編織袋裏,地震後都挖了出來。

接著,于曉玲帶記者來到了村裏的小學。姚寨子小學學園裏密密匝匝擠著10個防震棚,裏面傳來了孩子們整齊的歌聲,老師帶一句孩子們跟唱一句,校園秩序一切如常,還可以看到有孩子在教室外做值日掃地。一個剛從青海退伍回家,也曾就讀該所小學的王姓軍人說:“學校裏的幾幢教室和辦公室都震壞了,現在廁所都是露天的。”

根據該校老師介紹,地震後第三天學校就開始上課了,但因為教室不夠,臨時用水泥板搭了兩三個臨時教室,而且臨時教室房頂也是用氈布加紅白藍膠布做的以防餘震。防震棚加上臨時教室共有十來個教室,每個教室有20來個學生,兩百多個孩子就擠在裏面上課。“不怕告訴你,前幾天還震過呢!教室裏面冷得很,孩子們上課常常發臆症(發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錢修,”那個頂多二十二歲的年輕教師說。

離開學校時,記者從一堆曬太陽的老人們那裏瞭解到,村裏有人曾聽說村子明年有可能遷去六壩,民樂縣另一個缺水的村子。“那裏沒我們這裏好,沒水,但是遷不遷還是看上面,全村兩千口人,再怎麼也不是件易事,”老人們都表示。

眼前無論是個人還是學校最最關心的都是,來年政府究竟能給多少補償建房,但目前誰都心中無數,老人們自己預測:“可能每間房間可以有三五百塊吧,我們也不知道。”

至於政府為賑災確實做了些什麼,本文下篇有所介紹。(//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伊朗規模6.3強震 死亡恐逾兩萬人
BBC:伊朗大地震遇難者逾一萬五
伊朗大地震摧毀歷史古城  五千到六千人罹難
國際社會援助伊朗救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