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3日訊】記者張筱雲德國報導/最近德國大學生示威遊行鬧得轟轟烈烈,實際上,不僅是高等教育拉警報,中、小學也出問題。其程度之低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是,公開鑑定第一次揭瘡疤,逼德國人不得不去面對事實。
自從「比薩評鑑」(Pisa-Test )成績公布,兩年多來,德國人對「比薩」已經產過敏症,一聽到這兩個字便膽戰心驚,這是他們心中最大的隱痛,「生命中難以承受的輕」,擔心日後員工品質的德國工商業者協會主席胡恩特(Dieter Hundt)說:「簡直是醜聞一樁!」,德國「文化部長高峰會議」(KMK)主席安能(Doris Ahnen)坦言:「真是心痛的感覺,好像被打了一巴掌」。出產哥德、尼采、高斯、貝多芬的地方,自恃甚高、優秀的日耳曼民族也有這一天,「比薩」像一面照妖鏡,令窘態無所遁形。
德國教育拉警報,這是近年來從總統到販夫走卒關心的熱門話題:「動動腦,想想辦法,救救我們的下一代吧!」「德國的比薩斜塔快要倒下來了!」為此,文化部長、教育部長、校長、教師協會、家長代表齊聚一堂共商大計。許多父母怨嘆「子女不肖」,一代不如一代,想當初他們可沒那麼差勁。真的嗎?史賴赫爾讓這些家長有機會可以證實一下,準備設計一個成年人的「比薩評鑑」,將年齡層定位在三十五至五十歲,和五十歲以上。他計畫在二○一○年實現這個構想,每個國家挑選五千人,藉此鑑定各國人民平均素質。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學生程度差絕非偶然,例如家長態度扮演相當重要角色,民主思潮之下,德國父母管教子女通常採取放任政策,不鼓勵孩子因為太用功,犧牲休閒娛樂,成績太好的優秀突出學生反而被貼上「熱衷功利(即德文:Streber,基本上這是罵人的話)」負面標籤,再加上沒有聯考、升學、能力分班壓力,導師制度形同虛設,班級沒有承擔負責的領導人,學生只好自求多福。除外,根據五位國際教育專家把脈診斷,給老師們所做的「比薩評鑑」結果,發現師資太差也是原因。
綜合所有原因,其中民眾最樂意接受的是:把責任推到外國學生(主要指土耳其人後代)身上,歸咎這些「德文都說不好的學生」把程度拉下來。但是,外國學生也有表現優異,把平均值拉高的,例如重視子女教育的大陸、台灣、越南等,為何絕口不提呢?
「比薩」發酵之後,不僅是學生能力測驗,也代表政府官員「考試不及格」,尤其主其事的文化部長而言,更難辭其咎,一邊檢討反省,一邊覺得嚴重打擊自信:「一天到晚比來比去,神經受不了」。薩克森邦的文化局長想出一個鴕鳥政策:「要測驗,可以自己來,為什麼要隨著『比薩』的魔棒起舞?我們勉為其難再參加一次,然後到此為止」當局解釋主要理由是:這種測試要花錢,國家赤字累累,財政困難之際不應該作無謂浪費。
然而,就算不參加「比薩評鑑」,教育百年大計,即使國庫空虛,花大錢也要辦。文化部除委託柏林宏堡大學改革研究機構,提升國家教育水準,並多次舉辦文化部長高峰會議,從長計議,反省檢討改進,他們發現,名列前茅的芬蘭、日本、南韓都是上全天班,德國中學每天六小時上課時間太短,可能是致命傷,籌畫日後改成全天班,從目前大張旗鼓的情況看來,似乎勢在必行,姑且不論全天班學制真的是救命仙丹,第一個投反對票的是教師,他們認為這是病急亂投醫,對於增加工作時數顯然沒興趣。
令德國人蒙羞的始作俑者「比薩先生」,它的發明人是史賴赫爾(Andreas Schleicher),對於由「比薩」所引起的政壇效應,正如藥房買成藥,包裝外殼上面的註明,他表示無辜:「對於程度測驗所可能產生的泛政治效應,敝人恕不負責」。
「比薩評鑑」屬於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總部位於巴黎)計畫項目之一,史賴赫爾是該機構負責研究分析及教育指標的主管,因「比薩評鑑」而成為德國家喻戶曉人物,該評鑑以三十一個國家的十五歲中學生為對象,測試他們的閱讀、算數和自然科學理解能力,亞洲只有日本、南韓參加,分別摘下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冠軍寶座,按照他們名列前茅的情況看來,台灣、大陸應該也不差,看樣子,聯考和升學壓力可能是保持學生素質水準的有效方法之一。@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