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2日訊】在這個寒冷的季節,剛剛落幕的北京區(縣)級人大代表選舉被譽為“政治熱流”。面對這一“北京現象”,媒體几乎是一片叫好聲。何謂“北京現象”?無非就是有數十位自荐候選人參与基層人大代表直選,其中有2人當選,如此而已。不用多說,它与二十三年前的初次區(縣)級人大代表選舉不可同日而語,那一次不僅有許多獨立候選人當選,包括多名在校學生,而且競選之熱烈、討論問題之尖銳也都大大超過了二十三年后的今天。如果再考慮到遠在1912年冬天我們就有過一次成功的議會選舉,恐怕我們就不會為今天的“北京現象”叫好。更不用說,往外面看,世界許多國家正忙于總統、議會的換屆選舉,即使在海峽對岸同樣是黃皮膚、黑頭發,同樣是漢語文化哺育出來的同胞們也將迎來又一次大選。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為“北京現象”鼓掌慶賀、評功擺好?除了無盡的悲哀与恥辱,除了無地可遁的不幸和痛苦,生活在這塊大地上的人們還能做些什么?
据說中國人只配享有直接參与區(縣)級以下人大代表選舉的權利,“因為中國很大,人口很多,經濟不發達,發展又不平衡,在現階段不可能在高層開展直接選舉,條件還不成熟,首先文化素質就不夠。”這是現任政府首腦的金口玉言,是活的現實,仿佛也是我們的宿命。當媒體為“北京現象”歡呼雀躍之時,我一次次想起這番話,每一個象形文字都像針一樣深深地扎在每個華夏儿女的身上,我不知道生為中國人是不是注定了就只能認命,然后為任何一點恩賜而山呼万歲,跟著“喉舌”的調門而調整自己的喜怒哀樂?我不知道,今時今日我們還能不能像過期的詩人一樣喊一句“我不相信”?
是的,我不相信。一、我不相信文化素質決定論,遙想2500年前的雅典,他們的文化素質未必就比今天的中國人高到那里去了。90多年前的中國,人們的文化素質就比今天好嗎?你盡可以說那次議會兩院選舉對選民資格作了財產狀況、教育程度的具體限制,諸如當年納稅二元以上、有五百元以上的不動產、小學文化或同等資格等。即使退一万步講,以文化素質為絕對前提,我們可不可以“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再走“共同民主”的道路呢?二、我不相信經濟決定論,經濟不是推動世界前進的唯一杠杆,吃喝拉撒不是生命的全部內容。那些接受人類普世价值、實行廣泛選舉的國家(地區),并不一定都是經濟發達的,例子就不需要舉了。其實,美國立國之初也不過是個農業國。三、我不相信人口決定論,在廣土眾民的大國尋求一种更合适的選舉模式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因為人多的借口拒絕縣(區)級以上的直接選舉,縣(區)長的直選為何至今也不見蹤影。何況不一定非要把十三億人集中在一起選舉啊,不是可以按地域、按選區進行選舉的嗎?最起碼在城市實行直接選舉(從市長到人大代表),無論人口、經濟、文化素質都沒有問題。
我決非一個選舉万能論者,選舉并不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恰恰相反的是,正因為世上沒有救世主,沒有人能永遠代替別人作出選擇,人們才需要通過定期選舉的方式,有机會作出新的選擇。我也知道一個百病叢生的民族不可能一夜之間化腐朽為神奇。但我相信一個普通公民連基本選擇權都沒有的民族离現代文明一定還有漫長的距离,在文明的前夜,難怪有人要為“北京現象”叫好。
2003年12月20日
大紀元首發 轉載請注明大紀元。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