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8日訊】(自由時報 記者馮亦寧/台北報導)
當孩子呱呱墜地時,為人父母最想做的事就是親手抱抱這個從天堂降臨的天使,就在輕輕一抱中,親子之間便悄悄做了無聲的交流。然而,隨著孩子成長,擁抱卻在親子關係中缺席,還記得當初總是黏在爸媽身邊要抱抱的孩子,曾幾何時,卻變成了緊鎖房門、沈默少言的「房客」。
身體語言 拉近距離
兒童福利聯盟發現有台灣地區有七成的兒童認為自己不快樂,孩子也和大人一樣會受到情緒的干擾,面對挫折或壓力的時候,解決能力不足的他們,更需要抒發的管道。企盼擁抱是人類的天性,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王育敏發現,在嬰兒時期孩子就會渴盼父母的擁抱,當嬰兒哭鬧時擁抱可以提供安全感,也讓孩子感受到被信賴、被接納。
擁抱是怎麼在親子關係中消失的?中國父母不若西方人熱情開放,常常以「玉不琢不成器」的嚴厲態度關上溝通之門。事實上,一個輕輕的擁抱所帶來的效果遠比口頭上的讚美更親密而有效。王育敏建議父母從小就該利用身體語言來拉近距離,她認為肢體接觸是開啟親子關係的金鑰匙。
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也持相同意見,而且她進一步建議家長,越小開始培養孩子與父母分享、溝通的習慣,效果越好。如果不習慣擁抱或者覺得孩子大了又摟又抱的很彆扭,不妨從輕微的肢體接觸開始。「你正在看什麼電視節目?」從孩子關心的話題下手,是條不錯的捷徑,談話中可以用拉手、拍肩或者輕拍孩子手背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善意。關心孩子並不等於折損父母威嚴,當家長過於急著介入孩子的問題,常常收到反效果,俗話說「吃緊撞破碗」,黃倫芬認為現代人太過忙碌,她希望家長可以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大部分的孩子自我要求極高,煩惱與憂愁並不比大人少。
溝通要先學會聆聽
許多父母要等到孩子已出現偏差行為才準備和孩子溝通、分享,事實上,溝通的管道不可能突然建立,而是需要長期的培養。「等到親子關係變質才想挽救,通常已經太遲了。」不過,王育敏並不灰心,她說,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性,所以只要雙方有心重建親子關係,其實,還是有很多方法可行。
想和孩子建立溝通管道卻處處受挫?大部分的孩子都敏感而纖細,當他們對大人釋出善意卻不能得到回報,會漸漸封閉自己的內心,下回父母要他說出真心話就沒那麼容易了。王育敏說,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家長應該學著做個聆聽者,一個好的聆聽者應該聽話的時間多,說話的時間少,讓孩子暢所欲言,即便有意見不相同之處,也別急著生氣、反駁,因為溝通不是辯論,而是希望對方能將心底的想法說出口。
拍拍肩 無聲勝有聲
大部分的孩子都嫌家長囉唆,所以父母不妨閉上嘴,把發言權交給孩子,聽聽他們心裡怎麼想的。在聆聽的過程中,點點頭表示認同;拍拍肩膀讓他知道意見被接納,親子之間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黃倫芬認為太多大人喜歡左右孩子的想法,或者用一種溫柔的殘酷強迫孩子照自己所想的去做。例如孩子要求跟同學去看電影,做母親的明明不願意,嘴巴還說「你去呀!去呀!」這都是造成親子隔閡的主要殺手。事實上,別怕孩子說話,唯有孩子能夠誠實、勇敢表達自己的時候,才是溝通之門大開的時候。
具體行動是親子關係加溫不可少的關鍵,王育敏指出,擁抱不是一種形式,而是踏出改變的第一步,讓孩子快樂並不難,就從立刻擁抱你的孩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