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六十年《高砂館》再現 戲劇前輩林摶秋劇作由日語轉譯台語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12月1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凌莉╱台北報導
 六十年前在台北市「永樂座」的舞台上,以基隆港口一家旅館為背景,描繪當時人們生活風貌的劇作《高砂館》上演,在日本對台推展「皇民化運動」最盛的時期,這齣戲運用了呂泉生的樂曲,《丟丟銅仔》、《一隻鳥仔哮啾啾》等台灣民謠第一次以合唱曲的形式出現在舞台上。

今晚台大戲劇系重新搬演林摶秋這部塵封六十年的戲,導演傅裕惠希望能還原作品原貌,她說,這部作品的劇情簡單,人物卻有豐富的詮釋空間,如果說原作是「素描」,她只是為它「上了顏色」。

 製作人林鶴宜說,《高砂館》與張文環小說改編成劇本的《閹雞》都是在一九四三年發表的戲,但《高砂館》卻沒有《閹雞》享有盛名。

她認為,《高砂館》的內心戲多,表演難度高,全場八十分鐘,看的是演員的表現力。她說,這齣原本以日語寫成的戲劇,先改譯成中文,再轉為台語,對戲劇系這批「七年級」的學生而言,光是台語在舞台上的表現,就讓演員們的排練更加辛苦。

由於導演吳念真的兒子吳定謙在劇中飾演旅館主人吳源一角,吳念真還特別協助潤順演員們的台語發音。

 傅裕惠這次將舞台重心放在語言的表現上,除了少數配合環境需要製造出的音效之外,原作的舞台音樂並沒有呈現,觀眾只能在進場和落幕時,感受到台灣歌謠的古意。

她說,《高砂館》將時空設定在一九三七年,所有的舞台元素都以當時代的真實條件為主,透過鏡框式舞台,讓觀眾直接窺探舞台上的各種情境,演員除了中文、台語發音外,也因應當時環境夾雜日語發音。

這次的服裝設定在沈悶的色調,台上每一位角色有不一樣的造型和服裝特質,藉此表現那個年代與人物所代表的族群表徵。

展演時間為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一日,地點在台大古蹟劇場(原台大舊總圖書館2F)。(//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音樂之聲》原型家庭後代合唱聖誕歌傳遞溫馨
民航機遭雷擊會發生啥事?會從天上墜落嗎?
【旅行趣】台灣馬鞍壩生態園區 陪魚兒爬梯
美國這些聖誕傳統是如何開始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