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7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林羽婕/新加坡報導
新加坡濱海劇院與音樂廳開幕至今整整一年,走過建築物漏水與SARS風暴,這個新加坡人俗稱榴槤或蒼蠅眼睛的兩廳院卻愈做愈好,也獲得廣大新加坡人的認同與支持。
正值要開發北中南三個劇院及音樂廳的台灣,不管在軟硬體或是未來營運上,是否能後來居上,值得後續觀察。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歷經約十餘年的規畫,除了建築物由政府出資興建外,於一九九二年成立公司,為營運做籌備,濱海藝術中心開幕五個多月就有超過五十萬的觀眾造訪,門票售出率更高達七成以上,儼然成為新加坡最熱門的文化藝術休閒景點。
雖然藝術中心的經費政府的補助仍佔絕大多數,在董事會中也佔了一半的席次,但卻充分授權「新加坡藝術中心公司」經營管理,以企業化的經營手法成功籌募到比預期多將近二倍的經費,創新的非營利機構行銷手法及主動出擊的募款機制,除了達到鼓勵表演藝術團體提升新加坡文化外,也為新加坡的企業形象大大加分。
未來台灣的歌劇院落成,對表演藝術團體如何產生實質的幫助?在政府與企業之間,彼此的利基與互惠機制該如何確立?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成功的經營模式,當然值得台灣借鏡,但最重要的是,台灣人民想要的是什麼,我們自己的路又該往哪裡走?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