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7日訊】
小心!皮包洩露了你的秘密﹖最近看了一部電影「Le Divorce」,劇情大抵上是描寫一對美國姊妹在法國的種種情事,先略去電影劇情不談。
在這部電影中,「時尚行頭」扮演了一個相當微妙的角色,愛馬仕紅色鱷魚皮凱莉包不小心張揚了女主角凱特哈德森的情事,當凱特哈德森拎著紅色凱莉包出現在朋友新書朗誦會上,那位成熟世故的女朋友,一語點破:想必你的愛慕者不年輕﹖
並非說愛馬仕凱莉包年輕人不適合擁有,或它是成熟人士專屬。讓我想到的是,歐美對於價值不斐的名牌皮包,普遍較亞洲人士來得理性對待;已經不只一次在談論歐洲文化的書籍中,讀到歐洲人對時尚行頭有一套自我認知意識,不似亞洲人對名牌瘋狂的迷戀,在齊藤智子著作「今天也要很巴黎」中提到:「十幾歲的巴黎小姐,在衣服上不能多花錢,卻有充分享受打扮的樂趣。
……巴黎女孩很少用名牌皮包,而在日本,不管高中生大學生,每個人都在用GUCCI、HERMES。……這些日本小妞拎著名牌包毫無忌諱走在街上,看在巴黎女孩眼中卻只會讓人懷疑起她的品味。」
又鄭華娟在「巴黎小館秘密情人」書中也提到:「歐洲人很注重穿衣服的搭配,若是跟自己身材與風格不合,就算再名貴的東西也不會亂穿戴。」
曾經跟好友討論過類似的問題,歐洲人普遍對自我整體風格,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對於名牌,他們視職業與收入來選配等同的時尚行頭,多數人是量力而為,而他們深信個人品味遠勝於名牌上的徽章所帶來的意義,這一點的確很值得崇洋的亞洲人學習。
在書中,鄭華娟以華人角度下了個註解:「會不會有可能亞洲大城市人口稠密,不像歐洲人可以有空間和心情來製造不同生活風格,所以才會把錢一股腦花在同樣商品上?不過這種不求異、只求同的心情,的確叫歐洲人覺得很無趣呀!」。
我自己則認為,國外高、中、低價位所提供的不同品質與款式變化的選擇性,要較亞洲來得豐富,所以,也許不是所有人買名牌的心情都是崇洋,而是中間價位帶所提供的恰如其分的質感與價值,選擇少之又少啊!不過,慢慢練習發現自己的品味,卻是放諸四海、不分中西的共同時尚功課哩!(//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