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3日訊】(11版)
初見張嘉華(為保護受訪者工作與輔導個案,本篇使用化名),一襲寬大黑絲面,繡有牡丹的唐式衣裳,配上她丹鳳眼、清秀細緻的容貌,感覺張嘉華猶如從舊日湮滅的時光走來,又像是引導真理新知的神秘使者。長久以來,她便是如此地穿梭在人類心靈的陰暗地帶,以她溫柔明晰的方式,為許多破碎的家庭、親子與婚姻,帶來新的希望。
步入張嘉華老師的工作室,映眼的是杏黃色、繡有漢字的垂地簾子,從天花板上墜掛的紫金薄皺紗,以及明式典雅的中國座椅。角落古樸圓潤的竹藤與木製傢俱,散發出一種淳厚祥和的氣氛。與其說這裡是一個心理師的諮商室,不如說是一座澄心靜思的避風港。而在這小小的方室之內,許多聳動的家庭悲劇、駭人聽聞的傷害與暴行,就此獲得了痛悔、寬容與諒解。從關係中尋求解答張嘉華輔導的對象是受虐(家暴、性侵害)的青少年與兒童,連同施暴家長,都是鎖定治療的對象。
她輔導的對象往往都是社會中較底層、貧困、弱勢的份子。他們會接受輔導,也常常是由於案發情節嚴重,才會透過相關單位轉介到張嘉華這兒來。談到為何想步入心理輔導與「家族治療」一途,張嘉華說其實每一個人都會對生命有所痛苦與疑惑,也會從各個角度去追尋滿意的答案。雖然張嘉華來自一個健全的家庭,但是從小便能感受父母對於經濟的沉重壓力,對幼時的她產生莫名的影響。繼而從母親的龐大家族中,她看到好幾位表哥因為父母長年離家與漠不關心,導致走入黑道的結果,更加意識到孩子的問題與父母緊密不可分離:「人的不快樂是在關係中不快樂,所以我覺得幫助人要從關係中去解決。」
當她在台灣就讀社會工作系時,感覺面對的個案癥結,往往糾纏延伸到他的親人與家庭當中,因此單獨面對一位個案輔導是不夠的。這樣的想法促使她在畢業後毅然赴美研究當時罕有人涉入的「家族與婚姻治療」,並且在美國完成碩士學位後,從事家族與婚姻治療臨床服務八年。彼時嘉華在費城貧民窟裡服務,晚上穿梭槍戰流彈發生的地區,還往往要勞駕她的案主送她到安全處坐車,其高危險性可想而知。嘉華學成後,回到台灣開業至今已有三年多。由於輔導成效良好,許多相關單位都會轉介醫療上亟需輔導的個案,讓張嘉華協助他們重返社會,學習正常互動之道。
以善意為出發點張嘉華的輔導工作與一般諮商師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她所要治療的是一整個家庭,而非單一的個體。要涉入如此敏感糾葛、複雜難解的親人關係,輔導起來自然倍感困難,雙方對罵叫囂的情況時有所見。張嘉華說到一般人對「受害者」興起慈悲心很容易,然而要面對「施暴者」卻需要突破不少心理障礙。往往有些被視為「性格凶殘」、「泯滅人性」的案例,當她接下輔導時,旁人都要捏把冷汗,甚至勸她把診療地點改在警局處理。可是看似弱不禁風的嘉華與個案一家共處,卻從未遇過任何危險。這都是源於嘉華心性的穩定,以及對「人」堅強的信心所致。她說:「其實無論曾經犯過怎樣不可饒恕的錯,他們都有善的一面。」
她的秘訣就在於引發他們善良與助人的因子:「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好」。遇到施虐的父母,就要避談他引以為恥的傷口,以「你對孩子很重要,對我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孩子很重要」的原因請他出面協談。而對受虐的孩子,要讓孩子感覺自己的力量,就請父母轉告孩子:「我現在要跟一個老師學習跟你溝通的方法,希望你可以幫助我,讓這個老師知道怎麼教我多了解你」,而當嘉華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釐清彼此關係時,「奇蹟」就發生了。本來非法院傳喚不願見面、關係下降到冰點的親子,不但願意前來輔導,而且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有明顯的轉變。
心靈重建需要機會在修復重建這些破碎的關係時,嘉華有幾個深刻的體認,那就是要輔導別人之前,擔任輔導者自己的心量與層次都要提昇,否則很容易陷入膠著的狀態。她發現自己如果對案主殘酷暴力發洩的行徑有了譴責或不理解的心態時,往往案主也會看不清一己行為的錯誤,不斷怪罪他人,使得輔導工作勞而無功。而當嘉華嚐試向內心觀看自身,認清自己平時也會有輕微發洩的情緒,從而試圖理解並包容個案的行為時,奇妙的是在下一次會面,個案就會表現得完全不同,展現了願意改進的契機。
此外,對於這些外界認為「十惡不赦」的人,往往在嘉華深入接觸後,發現他們異常憤怒的外表下,深藏著無知、無助與脆弱。一個會無情毆打自己兒子的父親,其實是因為長期加班、省吃儉用讓兒子吃麥當勞、上網咖,卻一直看不到他成績進步的無助父親。他必須學習除了給予物質與打罵,如何與他們遊戲、對孩子增加適當的約束,用正確的方式去愛他。而孩子在明白大人的擔憂與受苦後,瞬間就會有了體諒與寬恕的心。張嘉華強調他們需要的只是「機會」,讓彼此見到善的、好的一面,就能化解彼此的憤怒,重新建立關係。所有問題的解答談到透視這些傷害與暴行的起源,張嘉華認為,一切都是為了「私」的緣故。譬如失和的父母為了自己的恩怨,以金錢與禮物拉攏孩子,強迫孩子敵視另一方。短期內孩子雖然為了使父母一方高興或是獲取這些利益,暫時照他們的意願而行,長期下來,對孩子的身心必定產生問題,導致父母自食惡果。
雖然嘉華擁有豐富的學識與多年的臨床經驗,但是面對越來越惡質化的社會與層出不窮的嚴重個案,從事精神醫療工作者普遍會有無力感出現。而這樣的情況,就在她無意間從同學那裡獲贈一本《轉法輪》後,有了巨大的轉變:「我第一次看完的時候,就解決了許多治療上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在深入瞭解並修習法輪功之後,她欣慰的說感到自己在工作與生活都漸入佳境。同樣是在幫助個案,但是她的心境更清明,能夠以更高的角度來理解他人,「患得患失」的情緒減少許多。面對個案,也不再是僅為了報告進度、維護一己名聲,而是站在善的角度,切實地為個案家庭與人生著想。在這樣的轉變下,她的工作自然日益順利,許多狀似「不可能的任務」也就迎刃而解。
以祝福對待一切長年與凶殘暴戾的嚴重個案相處,嘉華仍然對人性充滿了信心,對於一些努力過後卻無法改變的、沒有進步的案主,嘉華說:「我會把他們擺在我心裡面一個盒子裡,就像文件歸檔一樣,用正念與祝福對待他們。」令人欽佩的是在張嘉華的眼中,並沒有不值得或是無可救藥的人。在這個冷漠自私的世界裡,如果能再多一些這樣附有耐心、良善、充滿希望的人,相信世界定然會有更多的光明,而破碎受苦的心靈也會重新獲得寬慰。(本文由法輪大法學會提供)
轉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