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張肇麟╱台北報導.攝影
從台北縣石碇鄉烏塗溪的上游支流,抄捷徑上二格山,四輪驅動車在產業道路上搖晃顛簸,眼前的道路幾乎被芒草湮沒,只能循著草叢中若隱若現的兩道泥印子向上爬坡。
路旁茂密的沙欏枝葉拍打擋風玻璃與車窗,另一側則是筆直的柳杉林;穿行這一片尋常普遍的低海拔林地景象,沒多久抵達「三二五高地」,沒想到居然看見原本生長在中海拔的大葉長尾柯、三斗石櫟。不過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學泰山在林間晃盪,而是此刻正在盛開的大菁。
飄洋過海的大菁籽
其實大菁並非台灣本土植物,據說是先人將甘藷苗和大菁種籽帶來台遍植散播。由於喜歡生長在陰涼的地方,所以在北台灣氣溫較低的溪邊、山坡或森林底層,例如現在的陽明山、新店石碇山區和三峽一帶,都還能在野外看到大菁。不過跟一般植物在春夏開花不同的是,大菁到了冬天才會開出淡紫色的小花,在墨綠的森林邊緣,拉起絲緞般的紫色花邊。
過去大菁一年可以採收兩次,割下莖葉放在一個專門用來貯放的池子「菁礐」裡浸泡發酵,枝葉撈除後,汁液做成藍靛,就可以拿來染布。到了日治時代初期,人工合成的染料普及後,藍染才漸漸沒落。將近一個世紀後,藍染反而成了一種帶有懷舊情調和手工質感的工藝。
利用大菁製作藍染的染液,得先摘取最嫩的枝條,將上頭的葉子泡浸水中兩天,加入石灰「打藍」,沉澱後萃取藍泥。有別於其他的植物染法,萃取藍泥的過程不需要加熱蒸煮,所以酵素不會被破壞,藍色的色澤可以保存很久。
接下來在藍泥中加入麥芽糖跟米酒,用草木灰液還原,進行「建藍」過程。然後藍泥得每天攪拌,經過二十一天,就會逐漸從原本的綠轉變成為帶有珍珠光澤的深藍,就可以用來染布。染出來的藍染作品,可當做區隔內外空間的門簾,或是圖案特殊的方巾。
別看方巾只有小小一塊,耗費的時間與心血可不少,尤其是染液的調製萃取,從採集素材開始,到採藍、建藍,全部的步驟完成可得花上三十天;染液的保存與維護更是費工。二格山自然中心目前推出的藍染節活動,則已先行製作藍泥,民眾在週末假日上山,只要花一天的時間,就可以直接參與認識染料的製作過程,並動手染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方巾。
保健養生 天然耶尚好
在中醫的說法裡,大菁汁液具有消炎的功效。所以早期出外工作的人,受了點皮肉傷,會把大菁的葉子搗爛敷在患處;在今年SARS流行期間,還有民眾特地上山摘取大菁的嫩枝,回去打汁飲用。因此在一片回歸自然的呼呼聲中,便有人主張,穿上藍染這種使用百分之百純天然染料的服飾,可以保健養生。
今年才成立的二格山自然中心,是想要了解石碇一帶藍染產業的好去處。它的行政中心,是以園區裡原有的古厝整修而成的。正廳是展示與交流中心,骨董櫥櫃上掛著一幅中心外觀圖,是利用附近植物押花製成,十分貼近就地取材的自然理念。還有各式藍染布巾懸掛在帷幕或紅磚牆上,讓古厝藍白兩色的一方世界,跟古厝空間十分調和。
出了古厝從左側的石階拾級而上,這條步道路線正是過去二格山上的聚落與外界連通的古道,沿路排列有致的石塊,依稀可見引水灌溉的遺跡。由下而上有利用有機堆肥種植的菜圃、柳杉樹下的森林教室,一層一層的,看出當地曾經作為梯田,從稻作農耕、造林賣樹、種茶,在地產業變遷就在土地上鋪陳開來。(//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