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華康州報導/十一月一日(星期六),著名臺灣導演李安參加了耶魯大學臺灣電影節與觀眾座談, 給了我們一次瞭解他的機會。
2000年<<臥虎藏龍>>上映之後, 在兩岸三地盡人皆知的著名導演之中又多了一位臺灣導演李安。 可以說在這之前, 即使在臺灣熟悉李安的人也不是很多。然而在為華人贏得第一個奧斯卡學院獎之後, 李安頓時成為公眾焦點。
人們逐漸熟悉李安之後, 無不驚呼那麼一位才華橫溢的導演竟錯過了大眾和媒體焦點。其實早在幾年前, 李安指導的<<理性與情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就曾獲得七項奧斯卡提名, <<臥虎藏龍>>只是圓了奧斯卡之夢而已。而在所有導演之中,李安是唯一一位在東西方電影界獲得同樣成就的人。也許是由於李安長期生活在美國的原因,媒體對李安的炒作相對於其他演藝界名人而言可以說少之又少。
當李安與主持人走入耶魯一個電影演播廳之時, 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 李安也以和藹親切的微笑, 佛家合什的禮節向大家問好。人如其名, 李安的相貌、氣質, 甚至身高無不顯示出中庸之道。沒有成功的傲氣,也不過於熱情,也正如李安自己所說, “我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親”。的確,大名鼎鼎的李安之言談舉止倒更像是一個謙虛的學者, 闊達隨和, 沒有半點做作。
李安流利的英語及說話時的思維方式會讓人覺得他是美國人,其實他也是做研究生時才來到美國的。這種語言天分大概也是一個導演的必備素質,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一個中國人導演的英語電影可以打動歐美觀眾的心。在談及純英語電影時,李安透露接到第一個邀請<<理性與情感>>後他也覺得不可思議,而後花了大量的精力學習歐美文化以跨越中西文化的障礙。
不過在比較中西電影時,李安反倒覺得導演英語電影容易一些,而導演一部中國電影卻需要花三倍的精力。作為一個導演,李安說每個人都想嘗試新的東西,而他自己一直所追求的是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電影中,通過傳統道德與現代思潮的衝突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這正是他拍攝中國影片時感到的難處。
在談到<<臥虎藏龍>>時,李安欣慰的說武打片是他的一個嘗試,同時給武俠電影開闢了一條新路。與以往武打片側重於精彩的打鬥不同,在<<臥虎藏龍>>中除了保持耐看性外,重點在於它的文化氣息和戲劇性。在與大家討論的過程中,李安毫不掩飾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以及太極,道教,佛教等哲學思想對他的影響。
李安的導演生涯可謂開篇不順,成名之前曾做過五六年的家庭主婦。回憶起這段歷史,李安沒有一招成名的喜悅,只是平淡的提到他練就了一手做飯的功夫,寫了一些劇本,不過李安的眼神裏好像永遠透露著滄桑,沉穩和執著。
李安導演的影片不多,但每一部都很成功,題材和風格也差別很大。除了文化氣息很重的共同點外,幾乎可以說是萬能導演。不過,也許您怎么也不會想到李安還要試試什麼,―――恐怖電影。在回答一個學生提問時李安說他在導演一部電影時經常構思另外一部,恐怖電影是他時而琢磨的題材,不過沒有具體說明。
在談到東西方演員的差別是,李安說西方演員不管名氣多大絕大多數都會準確地按照導演意圖完成一舉一動,而東方演員有時不那沒聽話,李安自己有時需要根據演員的特點進行調整,就此他還特別提到了章子儀。不過他只是試舉一例東西方演員的不同而沒有流露出對任何一方的意見。
在提到中國電影時,李安覺得很複雜,因為中國電影有太多地禁忌。
討論結束後,李安象大家介紹了七十年代對他影響很大的一部武俠影片,《龍門客棧》,並介紹說由於年輕時代沒有去過中國大陸,這部電影滿足了他對中國的想像,並且開創了很多武打片的先河。《龍門客棧》與九十年代出的《新龍門客棧》內容幾乎一摸一樣,不過武打及配樂是從京劇演化而來。
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李安與主持人之間,與學生之間的問答更像是學術討論,而不是象一個名人小心翼翼的說早已準備好臺詞。
電影結束後已是淩晨,當大家出場後無不驚訝地發現李安和他的孩子正朝一輛BMW SUV 走去。原來李安當天晚上開車而來,活動結束後還要開車兩小時趕回紐約。這時大家紛紛上前表示感謝,索要簽名和合影,而李安也高興的滿足了大家的要求。
附錄:李安主要作品年表
1991年:《推手》(Pushing Hands)
1993年:《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
1994年:《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1995年:《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7年:《冰風暴》(The Ice Storm)
1999年:《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2000年:《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2003年:《綠巨人浩克》 (The Hulk)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