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4日訊】
「你認同教師分級制度嗎?怎麼分級定標準呢!」這是最近台灣教改議題中,對提升教師專業要求時,常討論的話題。教師因教學經驗、進修、研究著作與專業素養的累積,做為分級的審定標準。但在分級之後,教師的教育貢獻度就有不同嗎?或者只是要肯定教師對教育投入與付出的差別待遇。
幾年前,我從一位熱心家長送我的專家名人演講專集中,聽到一則讓我印象深刻的演講,板橋地方法院觀護人盧蘇偉先生提到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慈濟功德會的師姊,服務于郵局,時任局長,他以前發現自己是個『四等公務員』。每天早上上班就等著中餐,等者下班:是為一等;每個月期盼著領薪水:是為二等;領了薪水又期盼有考試升等、升官的機會,因此專營等待:是為三等;最後她發現這樣的日子並無目標,就如同等死:是為四等。現在,他改變生活方式,日子過得有意義,除了以愉悅的心情工作,也參加義工行列,隨時等待機會發揮自己才能為群己服務,每天過著快樂無比的生活,真正體會到『一等公務員』的樂趣。」
故事中,郵局局長因為驚覺自身生活的價值所在,調整工作態度,因而有新的生命體驗。身為教育人員,從事培育人才的神聖工作,卻要他人以等級之分認定教師的專業性,確實值得深思檢省。
教師的天職是引導學生向上向善,一切要求與活動,以學生的需要為依歸;幷結合親師密切的互動,展現傳道、授業、解惑的專業層次,乃本分之事。現在却因環境的轉變,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感不似以往,一切付出需有價而為,所以教師的付出與專業,被質疑,也被討論要分級,以專業論等級標準。
有時捫心檢討,社會大眾對教師的辛苦有誤解是事實,因寒暑假不用上班可領薪水,認為老師的工作是輕鬆的;也有少數老師未能用心於教育,期盼上課不要太辛苦,排課能輕鬆些,親師溝通不良、被家長排擠;或者教學方式與管教方法不當;也排斥學校辦理太多學生活動,希望平常過日,甚至進修研習,能免則免,不想參加。這一連串問題的累積,許多親師生的衝突,都是引發教師分級的造因。
當然,也有許多老師展現教育的活力與希望,散放熱情,樂於教學,享受師生互動的喜悅,讓學生綻放歡笑與學習期盼的眼神:「老師,下一節課我們要教什麼?」「老師您的上課好有趣呦!」「爸爸,我們社會老師上課好好玩」。在在展現老師樂於工作,學生享受教育的樂趣與期待;這就是最棒的「一等教師」。
「一等老師」與「四等老師」的差別,全定位于教師心中,也存于一念間。一等教師把握生命的每一刻,做有意義的事,追尋教育的價值,日子過得充實;四等教師尋求事情好做、日子好過、不做不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學生活。
在教師心中,如果教師分級制僅做專業訴求,缺乏正確態度與價值的認同,讓教育工作意義化,則無論教師區分為幾等教師,均難把握教育的本質,分級後必將產生更多的計較與衝突。
唯有教師本身體悟工作的變革,調整心念,用心于教學,歡喜做個快樂的教師,以引領兒童享受學習的樂趣,展現燦爛的笑靨,才是最好的「一等老師」。@、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