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30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三十日電)全世界數量驚人的電子垃圾中,逾七成進入中國大陸。這些金屬垃圾正嚴重污染大陸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浙江省的生態環境,以及當地民眾的健康。
電子垃圾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垃圾,範圍包括所有的廢舊電子產品,尤以廢舊電腦危害最大。中國已禁止電子垃圾進口,巴塞爾公約也規定全面禁止以任何理由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所有有害廢物,但電子垃圾仍有在大陸蔓延的趨勢。
廣東汕頭貴嶼鎮的電子產品垃圾場(法新社) |
東方網報導,廣東汕頭貴嶼鎮從一九九五年開始,僱用十幾萬來自安徽、湖南等地的民工,每年處理逾百萬噸來自美國、日本、南韓等地的電子垃圾。由於處理手段極原始,只能以焚燒、破碎、傾倒、濃酸提取貴重金屬、廢液直接排放等方法處理,造成了非同尋常的生態惡果。
報導說,貴嶼鎮的綠色和平組織項目主任賴芸指出,當地超過八成兒童感染呼吸道病症。外省民工為了每天二十多元人民幣的平均工資,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很多民工都感染了呼吸道疾病,皮膚出現潰瘍,另一種常見疾病是腎結石。外省民工中不少是婦女和兒童,民工勞動權益及保障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貴嶼的問題,在中國只是冰山一角。報導說,電子垃圾進入大陸的地域呈現日益擴大的趨勢,進口地主要以廣東、浙江、福建為主,集散處理地主以廣東和浙江最嚴重。由電子垃圾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及一系列不易被察覺的問題,如民工勞動權益及保障、不公平貿易、企業責任等,正成為新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