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6日訊】記者何麗娟報導/11月22日哈佛中國文化研討會第18屆年會中,邀請到美國H2O工程公司總裁,水利工程專家蔣宗壬博士談「從三峽看科技與民生」。治水,是以農立國的中國自古以來就必須面對的大課題,在歷史上中國人抗洪,是與水作生死存亡之爭,古人用無比的毅力以原始手段抗洪﹐真可說是一段磬竹難書的血淚史。到了現代中國人可在古人構築的治水基礎上, 以最新科技方法對洪水進行整治及綜合利用,但是建築水壩造成的生態破壞及人口遷移的過程,並不比古代治水問題容易多少。
蔣博士曾在1983年代表美國去大陸勘察水庫計劃及平面佈置圖,他以世界最大的胡佛水壩及巴西的水壩來作比較,三峽水庫不論是水容量、控水區域、面積都更大,完成後可控制長江70%的流量,預計有防洪、發電、航運、供水和旅遊等多項的功能,但是水庫建成以後,是否能照預期的會達成蓄水防洪、灌溉、發電的結果,現在說來是禍福難料,當初眾多反對的理由,都被極力主張建壩的前中國總理李鵬的一句「中國不能為了保護生態而連百姓的肚皮都填不飽。」話擋回去。就在「上決下行、好大喜功」的情勢下,決定興建三峽水庫。
如果說長江是中國的靈魂,長江三峽就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源頭。蔣博士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會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地區建水壩,因為一旦工程發生錯失,大壩崩潰後,將會造成無可估計的浩劫,而三峽庫區人口稠密,庫區人口總數達數千萬,為了興建水庫, 重慶市和湖北省的20個縣區將被淹沒,其中包括兩個城市、十個縣城及一千六百家企業。 水壩一旦決堤它直接影響到長江經過的中國最精華的地區,連上海都可能會遭受波及而積水盈尺,故不可不慎重考量。 其他的影響還包括居民需大量的遷移﹑如水中生物被破壞、被水淹蓋的工廠有毒的化學物質外泄﹑民生健康因飲水污染而有染病的危險﹑歷史古蹟被淹沒、1500處礦區被淹沒,此外還要考慮樹木砍伐太多,難以作水土保持。兩邊山岩是否能承受如此大的水壓,地質與地下水的變遷,鑿山的沙石、樹樁、垃圾清除問題等牽涉的方面非常廣泛。
他接著舉出一個實例,證明世界上的大水壩利少弊多,如埃及尼羅河的愛思望水壩,當初建築者認為利益高,建成後會使下游生產量增加,沒料到因沖刷的泥沙量太多,反而造成海水倒灌,下游的城市受到水患的災害比建水庫以前更大,同樣的情形是否會在中國產生﹖例如首當其衝的江蘇平原,這些問題都是等到水壩蓋好後才發覺的,但已經太遲了。
綜合以上幾點,蔣博士曾經向當局建議,為減低、分散危險性,可以建數個小壩來代替大壩,避免一旦發生危險,造成的損害太大,可惜未能被當局接受。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