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化的追尋者 劉鳳學

趙曉慧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11月26日訊】憑著沒有故事劇本的舞譜,劉鳳學用盡三十年將唐樂舞重現世人眼前。這位自信、恆定,不與俗世酬酢應合的獨行藝術家,以一種唐人的風姿走進紅塵滾滾、聲言鼎沸的秋後台北。

七十八歲的劉鳳學,總是一頭古典的髮式、簡約的裙裝及親切和藹的笑容,但緊抿的嘴角卻又散發著堅毅、自信,談起唐朝樂舞更是精神抖擻、眉飛色舞。她是中國第一位舞蹈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舞蹈教授、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教授兼系主任,也曾任國家劇院及音樂廳主任。

她一生投入現代舞、唐朝樂舞及台灣原住民的舞蹈,並應用拉邦舞譜重建與保存中國舞蹈及個人創作。民國四十九年,在國立師範大學教書的她,興起了重建唐朝舞蹈的念頭,只因受到當時的系主任的提醒,便開始長達半世紀的研究。

在閱讀中國古籍的過程中,她不斷發現唐朝文化的瑰麗,但是樂、舞文獻卻不多,所以她便從一九六五年開始,踏遍日本、韓國、大陸敦煌、大英博物館、英國劍橋大學、法國,一步步地將唐代樂舞回溯。

一九六五年,她前往日本宮內廳,對唐代樂舞進行七個月的研究,並手抄了九十九首包括笛、笙、蓽篥、琵琶、箏、鼓的樂譜,與六十多首舞譜。她兩度前往韓國,並在西安、甘肅及敦煌考察唐樂舞遺留的文獻。一九八二年,又在英國劍橋大學跟隨L. E. R. Picken教授,研究唐樂歷史及音樂。

在劉鳳學眼中,唐朝文化的包容性極強,不管是邊疆、佛教或西方的舞蹈,傳入唐朝宮廷時,便由樂工唐朝化及禮節化,所以舞蹈中有許多禮節的動作,並以緩慢見長。劉鳳學推測,這是受了儒家樂舞的影響,以禮節做為呈現,舞者是以奉獻的心態來跳舞,而不是自我表現。

劉鳳學認為,唐朝舞蹈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動作、時間、空間及身體重力的變化,尤其是呼吸吐納與平衡,從這些內涵當中她發現世間的學問有其相關性,例如牛頓研究宇宙的時間與空間的重量,都與唐朝樂舞不謀而合。

唐朝樂舞之所以能夠昌盛,劉鳳學認為,與當時政治的影響很有關連,若沒有浪漫的皇帝唐玄宗,恐怕這些舞蹈也無法在宮廷中呈現。她也認為,唐朝舞蹈已是中國舞蹈歷史的一部份,重要性就像人類的基因,在這個基因當中,可以看到敏捷、優美的動作,沉靜的心靈氣質。

重建中最大的挑戰,是舞者如何揣摩唐代意境,因為這些舞蹈沒有故事或劇本,劉鳳學必須將艱澀的古代舞譜轉述成文字,再將文字轉述成動作,而舞者也必須依靠唐詩的指引,想像舞蹈的意境。逾半世紀的樂舞重建之路,劉鳳學說:「我經歷了三個不同認知階段:絕對誤差、強烈質疑、頓悟和折服於華服、吐納與非諧和音之間。」

此外,古代及現代的生活節奏大不相同,以《團亂旋》為例,一分鐘大約四十拍,速度非常緩慢,跳舞時心要很靜,劉鳳學笑說,這對年輕舞者來說是一種「虐待」。

她相當喜歡文學,尤其是王維、李白、杜甫等人的唐詩,尤其是杜甫,憂國憂民的仁心表諸淺白易懂的文辭,常引起劉鳳學的共鳴。她也經常與舞者相處,偶爾會出詩題,請舞者作詩以領略詩中意境,以增加內在涵養。她的生活單純,大多時間都是與樂舞、文學和舞者為伴。

為什麼願意花那麼長的光陰重建唐朝樂舞?劉鳳學說,投入舞蹈事業已經超過六十年,獲得了很多個人的滿足感,但意識到需要對傳統的文化有所貢獻,希望在有生之年呈現給世人。

劉鳳學畢生的努力讓她實至名歸。她在一九七六年創辦的「新古典舞團」,因為舞蹈空間安排獨特,並深具中國色彩,獲得的評價極高,成為台灣具代表性的舞團之一。一九六九年她獲頒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第一屆舞蹈獎,一九九一年獲得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一九九七年獲選為美國舞蹈研究委員會(CORD)傑出舞蹈學者。

「什麼人都可入舞」,這是劉鳳學投入畢生舞蹈的經典之言,年屆七十還能創作不輟,在台灣已屬稀有,而能迭有創作者,更是罕少。與其說劉鳳學是繆思特別惠顧的藝術家,不如說是豐碩的閱讀滋潤她源源不絕的創作泉源。

劉鳳學簡介

學歷

1987年獲得英國國家哲學博士學位

歷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舞蹈教授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教授兼系主任
國家劇院及音樂廳主任

創辦

1976年「新古典舞團」
1994年「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2001年「唐樂舞」組織

現任

新古典舞團╱唐樂舞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

──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唐代四首僅存宮廷宴樂舞   劉鳳學今日重現
重建唐大曲 劉鳳學新品再現樂舞新生命
唐大曲團亂旋今彩排明登場  重現唐古樂舞
此曲只應天上有 和諧、大度的唐樂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